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創造了今天的中國。“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話,激起強烈共鳴。
中國一路走來,經過了太多不凡曆程,也跨越了重重艱難,才實現與當代世界并肩同行。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态良好,這是奮鬥的中國,前進的中國,自信的中國……
——編者
創新驅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關村實驗室主任吳建平委員:
中國成為全球創新版圖的重要一極
從電子郵件、網頁浏覽,到DeepSeek、社交媒體……中國接入互聯網30多年來,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創新驅動讓中國大踏步趕上并引領信息時代發展。
我的學習和工作生涯大部分與互聯網有關,深切感受到我國互聯網領域的發展變化。
2005年之前,我國牽頭的互聯網标準僅有1項,如今已經超過了200項。進入新時代,我國抓住時機,加快信息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在部分領域形成全球競争優勢。這充分說明:無論面對多麼艱難的挑戰,我們都有能力、有信心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和互聯網一樣,我國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技術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全球創新版圖的重要一極,科技創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們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出台一系列激勵創新的政策,使創新成為社會共識;另一方面,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在國際科技競争愈發激烈的背景下,作為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做“難而正确”的事,推動科研協同攻關,推動新技術與産業深度融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鏡頭
自動識别并統計鋼筋數量,實時追蹤塔吊位置……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一個施工智能化項目現場,工程管理人員正與銜遠科技的人工智能專家李豐儉緊密配合,打造一套以大模型為底座,能适應複雜施工環境的智能化系統。
這套系統正在給建築行業帶來改變。李豐儉介紹:“接入智能體的工程機械可以根據天氣情況,自動優化工作狀态;時空感知網絡能夠實時定位建築工地中的人和建築材料,‘理解’工地環境的動态變化。”
今年2月,銜遠科技迅速完成了自研模型與DeepSeek—R1的融合。李豐儉說:“我們将通用與行業模型深度融合、自研與開源模型高效集成,力争實現行業‘專家級’應用。”
銜遠科技所在的上海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間”,已有200多家創新企業入駐。創新的故事正在更多行業、更多城市上演。
連線
人工智能時代每個人都是創新者。作為青年科研人員,隻有不斷探索,才能站在技術和産業發展最前沿。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要立足自主創新,形成“以我為主”的産業生态,以科技創新解放生産力、釋放想象力。
——梅林海(科大訊飛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本報記者谷業凱、劉以晴整理)
民主政治
民進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委員:
全過程人民民主創造政治文明新形态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在自己工作的三條戰線上,我深刻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
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界,代表性強、聯系面廣,人才荟萃、智力密集,通過雙周協商座談會、實地調研等形式和平台,聚民意、彙民智,暢通民主渠道,增進民主共識。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的發揮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另一重要實現形式。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積極履行職責,建睿智之言、獻管用之策,很多意見建議轉化為決策部署,體現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獨特優越性。
人民法院始終自覺将依法接受人大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作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決定和審議意見,回應代表委員關切,加快推進審判工作現代化,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全過程人民民主已經轉化為國家優質高效的制度安排和生動具體的民主實踐,在華夏大地上迸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更是創造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為世界政治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鏡頭
廣東江門人吳騰信因患小兒麻痹症落下肢體殘疾,出行要依賴助力代步車。他生活在江海區威東村,無障礙設施不完善曾給他的出行帶來不便。
一場“闆凳會”帶來了變化。2022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江海基層立法聯系點調研組走進威東村,搬着闆凳來到殘疾人、老年人中間,圍繞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傾聽群衆意見。吳騰信提出:“希望能優化農村無障礙設施,方便殘疾人、老年人出行。”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次發聲,被原汁原味送到了立法機關。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吳騰信的建議被吸納其中:“無障礙環境建設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适應,統籌城鎮和農村發展,逐步縮小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差距。”
“如今,村裡主幹道、廣場進出口等無障礙設施更加完善了,出行也更加便利了。”吳騰信說。
連線
對我們90後來說,民主離我們很近,它體現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村民是村裡事務的主人,他們參與到決策和管理中,讓村子發展越來越好。這些年,我深切感受到,中國式民主可感可觸摸,讓我們的村子充滿生機與活力。
——吉列子日代表(四川省布拖縣拉果鄉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本報記者魏哲哲、劉博通整理)
人才培養
複旦大學校長金力代表:
中國青年走向世界彰顯自信自強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越來越多00後走進大學校園,走向世界,彰顯自信自強。面對“平視世界的一代”,如何培養創新之才、強國之才?
培養擁有大情懷的人。如何引導青年學子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複旦大學開設“強國之路”思政大課,引導學生在火熱實踐中感悟思想偉力,把價值塑造與知識學用、能力訓練融為一體,引導他們樹立遠大志向。
培養思考大問題的人。當前,國際競争日益激烈,我們亟須培養敢于思考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創新人才,把教育大國優勢轉化為創新強國勢能。比如,在高校探索建設基礎研究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深化培養模式改革,構築優良創新生态。
培養具備大視野的人。要賦予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提升學識見識的能力,以滿足國家對原始創新拔尖人才和高端應用型交叉融合創新人才的需求,力争打造一批原創性強、應用前景廣闊的國際領先成果。
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當“平視世界的一代”基礎越打越牢、信心越來越足,他們将成為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鏡頭
“還有兩題。”管晏如瞥向時鐘,離比賽結束不到1小時了。“劍楓,這題你來搞定。”管晏如扯過草稿紙,“張緻,另一題我來寫,你檢查。”
管晏如、張緻、朱劍楓,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23級本科生,在第四十九屆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比賽杭州站奪冠。
該競賽被譽為“計算機程序設計領域的奧林匹克”。1台電腦,5小時内,解決10個左右編程問題,解題最多、用時最少的隊伍勝出。
從2005年北大代表隊首次打入全球總決賽,到2018年北大舉辦全球總決賽,再到近年來大顯身手……20年,中國教育朝着“由大到強”躍升,北大學生的成長,是中國迎來“平視世界的一代”的縮影。
越來越多中國老師成為國際競賽的出題人;之前很多線上比賽在時區上優先考慮其他國家,随着參與的中國學生變多,不少比賽選擇了“中國時間”……0和1的代碼世界,見證了中國大學生的實力和自信。
連線
在法國學習期間,我和國外優秀學子切磋,既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也變得更加自信。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我們青年一代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态,努力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立志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的人。
——淩朱(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報記者黃超整理)
生态文明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代表:
生态環境治理為人類貢獻中國智慧
近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和實踐,特别是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就地保護和野外回歸方面,我國實現了從落後到趕超的跨越。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時代以來,生态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推動綠色發展與生态保護良性互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我國科學規劃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規劃布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裡;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約1100隻增長至近1900隻……這些成績來之不易、舉世矚目。
随着我國生态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也逐步提升。中國生态環境治理為人類貢獻了中國智慧。我參與編制了《全球植物保護戰略(2023—2030)》,去年8月,我還受邀參加第八屆世界植物園大會,向全球分享植物保護的“中國方案”。
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鏡頭
昆侖山下,尼雅河畔,位于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城,高天流雲。往昔肆虐的沙塵暴已難覓蹤迹。
33.76萬平方公裡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橫卧于天山與昆侖山之間,是我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一圈,3046公裡。過去40多年,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形成一條綠色阻沙防護帶。截至2023年底,還剩285公裡的空白區。
“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實現鎖邊‘合龍’!”去年11月2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這則消息,标志着空白區鎖邊任務圓滿完成,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态屏障建成。
科學治沙推動生态顯著改善,新疆人工綠洲面積由6.5萬平方公裡增至10萬平方公裡。
聯合國有一個評價,叫“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一代代中國人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世界奇迹,為人類應對生态環境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連線
黑龍江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退耕還濕、生态補水,野生動物的栖息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累計人工繁育丹頂鶴1000餘隻,持續打造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繁育丹頂鶴再野化基地。作為一名青年環保工作者,我感受到中國在生态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由理念變成現實。
——安凱濱(黑龍江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工程師)
(本報記者金歆、張晔、王雲娜整理)
文化自信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委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引全球目光
近年來,國潮蓬勃興起,漢服備受追捧,書法、繪畫、戲曲等傳統藝術形式更加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大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日益高漲。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勃勃生機。
2024年,北京人藝全年累計上演35部劇目,共509場,将古今中外的原創佳作與經典劇目搬上舞台;舉辦了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将人藝的劇目推上國際舞台。走出去,不僅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更展示了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攥在手裡,與時俱進,将它發揚光大。我們欣喜地看到,今日之中國,文化遺産的保護制度更加健全、保護措施更加有力,守護傳承中華文化的氛圍更加濃厚……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引全球目光。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大道緻遠,海納百川。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持互鑒共進,加強文化交流,以自信開放的姿态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鏡頭
2月2日,農曆大年初五一早,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鑼鼓喧天,已連續舉辦了20餘年的倫敦新春慶典今年也如約而至。
馬面裙太極扇表演團隊一亮相,引來陣陣歡呼。隊員們身着馬面裙,或素雅清新,或明豔華麗,将傳統服飾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緻。伴着悠揚的音樂,他們揮舞太極扇,動作剛柔并濟。
這是春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後的首個春節,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歡樂春節”活動走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近500場展演項目,讓凝結着東方智慧的節慶文化在世界舞台綻放光彩。
在慶典現場,來自波蘭的艾拉引人注目。她去年在北京旅遊時買了一頂虎頭帽,今年特意戴着來到倫敦新春慶典。“這裡的舞龍舞獅、花車巡遊讓我想起在北京的經曆,春節文化真的很有魅力!”艾拉興奮地分享着。
從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上巨大的新春主題廣告牌,到阿聯酋迪拜哈利法塔的蛇形光影在夜空中蜿蜒遊動……今年春節,世界同慶中國年。這一承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正不斷在全球綻放出中華文化獨有的魅力。
連線
開館這一年,殷墟博物館累計接待觀衆180萬人次。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走進館内,外國友人的身影也日益常見,他們驚歎于甲骨文的神秘、青銅器的精美,通過文物觸摸古老的中華文明。博物館正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溝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橋梁。
——杜濮(殷墟博物館青年講解員)
(本報記者李卓爾、王珏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