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低效用地再開發 産業升級迎新機

                    2024-10-01 12:13:14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在廣州1935首開區臨街的入口,一道鋼制線條深深刻在地面上,這是由廣州發電廠的舊圍牆改造而成的“地标”。

                      從廣州發電廠到廣州1935産業園,老舊工業園區化身為集文化傳承、産業孵化、品牌展示、招商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産業園區。

                      空間的調整、角色的轉變不僅是城市面貌的轉變,更是産業鍊生态構建的關鍵。優化超大城市空間布局,是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而國企作為産業龍頭,更需要在産業生态的打造上拓展更多空間。

                      在廣州,國企積極服務國家地區發展戰略,持續優化城市産業布局,通過盤活中心“小”物業、善用工業“老”資源以及緊抓舊改“大”項目等措施在城市産業載體轉型升級中探尋更多可能。

                      盤活小物業 引導新型産業“上樓”

                      進駐70家企業、帶動周邊生命健康産業就業人數近1500人,入駐企業的經營業務輻射泛珠三角、華南、華中和華北地區……在廣州越秀,“一方惠福”“一方長堤”雙園健康産業聯動運營的啟動為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近2萬平方米的優質載體。而這兩處物業原本都是廣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省商集團”)的物業,租給一些低價值的企業,已經不符合廣州的重要産業發展布局。

                      如今兩個健康産業園經過園區改造和招商引資,為廣州産業布局和向新發展提供了更為契合的載體。

                      老舊物業原地“升級”,現在“一方惠福”招商進度達90%,而“一方長堤”已實現出租率100%。進駐品牌中,生命健康類業态經營面積達98.06%,配套服務類業态經營面積占1.94%,成功打造出以“醫療服務+”為主題的健康綜合型商業綜合體。

                      兩個園區将深入發展生命健康産業,構建完善的産業生态體系,為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産業創新區建設、生命健康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着力推動生命健康創新鍊與産業鍊的深度融合,促進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

                      縱觀廣州老城區,将占地面積有限的現存物業轉變成為制造業産業“上樓”的突破口。生命健康産業雙園的實踐不是個例。

                      同樣在空間有限的越秀,曾經的區莊第一高樓廣州嘉福國際大酒店已經變成環東廣場,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珠實集團”)和越秀區政府共同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産業創新區CRO産業地标越秀區運營中心”也落地在環東廣場,為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生命健康産業的發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目前,項目辦公區已入駐40餘家企業,包括4家上市公司、9家高新企業、7家專精特新企業,其中醫療健康類企業20家(包括創新藥研制、眼科醫療器械、CRO、合成生物等高成長型企業),占比近50%。

                      廣州輕工集團(下稱“廣州輕工”)旗下的廣州雙魚體育創新中心也于2023年在廣州外貿大廈上原址再生。如今,6000平方米的空間裡,集納了産品展示、曆史文化博覽、技術研發、産品體驗、體育服務的大型綜合體育服務體,充分發揮雙魚公司作為國家體育産業示範單位的優勢,推進“雙魚體育”品牌在體育産業上的全方位綜合發展,為廣州體育産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面向新發展格局,如何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是廣州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省商集團、珠實集團以及廣州輕工的探索,是省、市地區國資國企盤活現存的小體量空間,為産業轉型升級搭建載體的探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國資監管體制的重要“幫手”、提升國資運營效率的重要“推手”、優化國資布局結構推動産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為地方國資運營的代表,廣州充分調動國企,在城市産業載體轉型升級中探尋更多可能。

                      善用老資源 煥新産業園區生态

                      位于海珠區工業大道上、西接鶴洞大橋處,具有百年曆史的廣州電池廠變身海珠T.I.T文創園,紅磚古樹、老式窗花、巧妙設計……複古又新潮的獨特風格,吸引了不少潮人來此打卡。

                      工業遺存不僅是一段曆史的記憶,也呼應着一代人的情感共鳴。“随着園區整體性加強,空間環境吸引力不斷提升,也吸引了商家持續進駐。”廣州輕工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集團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改造開發運營路徑,打造“T.I.T”“奧寶”品牌系列現代産業價值園區,以“繡花功夫”探索曆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保護新模式。

                      例如,T.I.T創意園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廣州紡織機械廠,以服裝時尚産業為依托,創新創意等新興業态為加速動力,打造成鬧市中隐匿的“文藝後花園”,園區年産值約300億元;T.I.T智慧園則盤活利用1958年的廣州第二棉紡廠,導入數字經濟産業及粵港澳青創項目,園區年産值從改造前的4000萬元提高到改造後的13億元。

                      産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産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在改善區域投資環境、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經濟等方面發揮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

                      與海珠T.I.T文創園的轉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廣州産投集團旗下的廣州1935産業園。就在上月,廣州1935(廣州發電廠改造項目)首開區正式開園。廣州發電廠在2018年關停後,由廣州産投集團承接園區轉型任務,其挖掘廣州發電廠地處荔灣老城核心區、兩江彙水口的獨特空間資源、景觀條件、工業文化底蘊和自然生态資源優勢,将廣州1935打造成為曆史文化傳承地、産業投資策源地、都市産業示範地、科創動能衍生地、濱江魅力煥發地。

                      視線轉向白雲,創新驅動型工業投資集團廣州工控旗下的嶺南V谷——工業設計創意園同樣也由老舊的工業園區轉型而來,作為廣州的工業制造業龍頭企業,廣州工控“騰籠換鳥”活化工業遺産,在原址上打造以設計類産業為主導的特色産業創意園。如今,嶺南V谷-工業設計創意園正不斷引入“專精特新”企業及中、小型創意工作室,充分發揮園區區位優勢,推動創意設計産業的集聚發展。

                      今年4月,中國人工智能(廣州)産業園項目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項目由廣州數科集團和廣州輕工合力開發,将布局人工智能核心産業和科技金融配套産業,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人工智能産業集聚區。

                      建築在“新與舊”之間生長、變化、重組,“修”出新标杆,“長”出新産業。未來,廣州市國資委将持續打造“1+5+X”國資現代産業園區,培育發展以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高端商貿服務、現代農業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體系,發揮市屬國有企業“公轉”作用。

                      緊抓大項目 打造産業鍊聚集地

                      在珠江後航道西岸,總占地1.6平方公裡的白鵝潭聚龍灣片區更新改造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這裡曾以“花鄉”“水鄉”聞名于世,既是廣州第一個商業地産的發源地,也在廣州工業發展史留下深刻印記。

                      在由珠實集團組建的廣州珠江産業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操刀”下,片區内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老舊工業廠房、特色濱江碼頭等得到重新梳理,即将圍繞工業互聯網、總部經濟、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等産業讓這片區域再次“依水而興”。

                      今年6月,廣州聚龍灣項目在全球超40個國家的25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2024世界景觀建築獎,展示出“廣州西客廳”的新姿态。

                      珠實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聚龍灣片區内雖然有着較大的“舊廠、舊城、舊村”混合改造難度,但也具有文化、生态和工業等多重優勢,将實踐全生命周期開發,将聚龍灣片區打造成多元功能融合,立體空間開放,設施共享,智能服務,科技、生态與人文交融的标杆型産業園區。

                      在白雲區京溪廣智片區,工業、物流業等低端産業是遍布片區的低端産業,這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的重要節點亟須升級改造。

                      如今,作為國資國企的廣州工控抓住舊改機遇,積極配合屬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工作,謀劃存量低效用地資源高質量發展。在改造完成後,将新建約6.9萬平方米産業寫字樓,盤活低效用地資源;超标準規劃公共服務設施18處,新增約2.6萬平方米公共服務設施,補齊區域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的短闆;新增36班小學提供超1600個學位,提升片區教育服務水平;新建住宅約9.8萬平方米,其中複建住宅約1.8萬平方米,極大提升片區公共服務能力,激發城市活力。

                      作為項目改造範圍内最大的權屬方,廣州工控通過本次更新改造,将原低效益的工業舊廠房複建為産業寫字樓,實現國有資産增值保值。項目落地後,依托周邊南方醫科大學醫療科研及産學研轉化核心優勢,将形成大灣區首個智慧醫療創新基地,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産力助力片區,激發新活力。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向國企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面向新發展格局,廣州國資國企更要發揮戰略性産業布局作用,緊跟全球産業發展趨勢,推動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特别是在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領域。引進和培育新技術、新業态,構建以先進制造為主導的産業集群都需要相應的空間作為産業鍊的聚集地。

                      空間的調整、角色的轉變不僅是城市面貌的轉變,更是産業鍊生态營造的關鍵。

                      國企引領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為城市帶來了新一輪的機遇,注入新的活力。作為地方國資運營的代表,廣州充分抓住了戰略機遇,錨定城市更新方向,深度挖掘和利用國有土地資源的潛能,持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未來,像珠實集團和廣州工控一樣聚焦片區産業整體布局、培育新質生産力、打造産業轉型發展生态的實踐将不斷為城市發展拓展可能性。(南方日報記者 馬藝天 黃楚旋)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