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01 23:33:39 來源:網絡
【特稿205】在地鐵站“整活兒”的年輕人
近日,“年輕人在地鐵站打廣告”的話題引發關注。有人“曬貓”,有人相親,有人慶祝結婚紀念日,關注度最高的,還是在地鐵站打廣告求職的年輕人:
——我攤牌了,不裝了:我是來求職的!
——我勇敢地給自己打廣告了,而你勇敢地招我了嗎?
——請掃碼,了解我“飄零的前半生”。
在繁華都市的地下脈絡中,地鐵如同一部永不停歇的時光機,承載着人們的喜怒哀樂與希望夢想。不久前,這裡悄悄發生了一些變化,帶來變化的主角,是那些勇敢地在地鐵站展示自我的年輕人。
地鐵,現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對于城市打工者而言,更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在地鐵站,無論是風頭無兩的行業,還是備受追捧的産品,亦或是熱度爆棚的流行梗,總能在地鐵廣告的世界裡尋到蛛絲馬迹。
一些年輕人,開始在地鐵站給自己打廣告求職。不少網友調侃:“天選‘E人’屏!”“人才啊!簡曆曝光度大大提高。”“不用耗盡心思海投,HR主動聯系我的感覺太爽了!”
與其說是求職,不如說這是另一種自我嘗試與突破,更是社會多元化與包容性的體現。在工作“内卷”具象化的地鐵通勤路上,越來越多年輕人渴望通過“花式整活兒”,釋放壓力與情感,主動為自己争取更多機會和可能。
“我勇敢地給自己打廣告了”
“那一刻,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等待我的會是什麼。”
5月10日上午,正值上班早高峰,丁子明來到離家不遠的一座地鐵站,并不是為了通勤,而是要瞧瞧自己投放的個人廣告牌,那也是一份特殊的求職簡曆。
尺寸約為3米×1.5米的燈箱頂部印着兩行字:
我攤牌了,不裝了:我是來求職的!
我勇敢地給自己打廣告了,而你勇敢地招我了嗎?
在這兩行文字下方,左側配有大幅半身照,面部被“風華正茂擇業期,掃碼加微定乾坤”兩行字遮擋。右側是工作經曆和微信二維碼,還有幾句自薦:
了解我,發現我,一位個性鮮明的90後。
這之後的幾天,丁子明每天都會來到地鐵站,躲在燈箱不遠處的角落,默默觀察過往人群的反應,“有人匆匆路過,有人停下來細看,還有人瞟了一眼後,又回過頭來拍照”。
他在地鐵站投求職廣告的想法,來自一次偶然。4月17日,朋友給正在求職的丁子明轉來一條新聞鍊接,新聞中那句“請掃碼,了解我‘飄零的前半生’”,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
向瑤函是這則新聞的主人公,也是此後鼓勵丁子明作出嘗試的人。4月13日這天,在廣州地鐵珠江新城站B1出口,向瑤函的照片出現在一塊醒目的廣告屏幕上。“大家找工作和找對象都不容易”,廣告屏上這句直白的話,配上他的簡曆和所獲獎項,以及右下角的微信二維碼,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
“以前都是我去找工作機會,這次我想做點什麼,讓機會主動來找我。”對于為何選擇在地鐵站投放簡曆廣告,丁子明覺得,這是一次“主動獲得機會”的機會,“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之前的狀态不行,除了找工作,本質上是想尋求一種自我突破與自我改變。”
“這是網絡時代中一種自我表達與認同的需求,也是創新心理與求異心理的表現。”廣東省英德市總工會副主席廖宇紅(全國優秀工會工作者、全國工會系統先進工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持員工心理援助專項執業能力證書)分析,年輕人在地鐵站投放廣告,實際上是通過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彰顯獨特性與創造力,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認同,從而增強自我價值和存在感。
對于如何設計簡曆廣告文案,丁子明有自己的想法:“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廣告中不适合放長篇大論,所以我的簡曆廣告必須簡潔明了,直擊要點。”他在手機裡打下一行行字,又一次次删除,經過無數次修改後,确定了最終版的廣告文案。
在照片的選擇上,他倒是猶豫了很久,“我本來想露全臉,但最後還是因為害羞,打上了馬賽克”。
在生活的迷宮中徘徊
“感覺向上走的機會渺茫,向下又心有不甘,每天都在糾結中度過,仿佛自己的朝氣被一點點抽幹。”
從對上一份工作的迷茫中跳出來,是丁子明作出改變的重要原因,“那種生活狀态,讓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我想,這并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1994年出生的他,家鄉在安徽合肥。2017 年大學畢業後,他進入建築行業,開始從事工程造價工作。此後的幾年,他在工地上日夜奔波,與圖紙和數據為伴。
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工作壓力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這種疲憊感不僅侵蝕着他的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家庭生活。“每次下班回到家,我都難以擺脫工作中的壓抑情緒。家人都開開心心的,我卻怎麼也提不起興緻,就像一位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提起這些,丁子明仍心懷歉疚。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在經曆了無數個夜晚的輾轉反側後,今年春節過後的3月份,丁子明終于做出了決定——辭去那份讓他身心俱疲的工作。“離職那一刻,心中既有解脫,又有對未來的迷茫。但我知道,我必須要為自己,為家人,去尋找一個新的方向。”
接下來的求職道路卻是一波三折。那之後,他開始在各大招聘網站上投遞簡曆,簡曆都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有段時間,他每天都守在電腦前,期待着那一封封可能改變生活的回複,可等來的隻有失望。“感覺自己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度找不到出路。”
和丁子明一樣,來到廣州工作的90後小夥向瑤函,也曾在生活的迷宮中徘徊許久。原本期待在AI領域大展拳腳、成為一名出色的AI講師的他,在努力很久後,發現自己在AI開發方面還能再做很多探索。于是,他決定重新踏上求職之路。
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得知了地鐵開放個人租賃廣告位的消息,這讓他心動不已。然而,交錢後他又陷入了糾結與猶豫,“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氣。”
“一時沖動交了錢,又不好意思去退款,隻好硬着頭皮上了。”向瑤函調侃道。接下來的日子,他日夜埋頭設計海報,改了四五版,每一個細節都反複斟酌。他不僅在臉打上了馬賽克,還在海報上寫下自嘲:“找不到工作,沒臉見人了。”
在丁子明陷入迷茫時,向瑤函的求職廣告給他帶來了啟發,糾結也随之而來。“我猶豫了很久,内心一直在掙紮。畢竟,對于内向的我來說,在公衆面前這樣大膽地展示自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丁子明深吸一口氣,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艱難的抉擇時刻,“但一想到自己的現狀,想到家人的期待,我知道我必須要勇敢一次。”
從“I人”轉向“E人”
除了打廣告求職,年輕人在地鐵站的“花式整活兒”,也以創新方式增強了彼此的情感連接。與丁子明不同,廣州市民江女士通過地鐵廣告為家人準備了一份驚喜。她選擇在廣州地鐵天河公園站的一塊廣告牌上,印上了自己對先生的生日祝福。
“他或許不善表達,但我知道他的心裡滿是幸福。”地鐵生日廣告展示期間,江女士帶着兒子和先生一同來到地鐵站“打卡”。最開始,她的先生還有些害羞和尴尬,但在家人期待和喜悅的目光中,感動漸漸溢于言表。
“這是個人情緒尋求共鳴與情感連接的體現。”在廖宇紅看來,地鐵站的個人廣告往往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能引發乘客的情緒共鳴,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在快節奏與高壓力的社會中,這種情感連接,是有助于緩解人們的孤獨感和焦慮感的。”
丁子明看似沖動的一步,成了他生活的轉折點。他的地鐵求職廣告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從投放廣告的那一天開始,丁子明每天都在期待着有好消息到來。他想象着電話鈴聲不斷響起、用人單位紛紛向他伸出橄榄枝的場景。然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最初幾天,求職廣告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反響,“每次去地鐵站看,心裡都特别失落。感覺自己的努力都白費了”。
“我告訴自己,也許機會還在路上,隻要我不放棄,就一定能等到。”那之後,丁子明依然每天關注廣告進展。終于,在投放廣告約一個星期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當我看到第一個陌生人加我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丁子明激動地說,随着時間推移,反饋也越來越多。有人給他介紹工作,有人主動為他的簡曆提出修改意見,還有很多陌生的網友覺得他很勇敢、想和他交個朋友。
他的心态開始慢慢變化,“以前是‘I人’,性格比較内向,總是很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通過這次嘗試,我發現原來自己也有被認可的地方,像是轉為比較外向的‘E人’了。”
對于向瑤函來說,起初他隻是期待能通過地鐵廣告引起一些關注,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讓他驚喜的是,僅僅通過5天的廣告投放,他就加了400個新好友,收到了幾十個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在廖宇紅看來,地鐵個人廣告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更是一種社會關系的重塑。通過地鐵廣告,人們可以建立新的聯系,“對比以往的線下聯系方式,這種新的聯系方式有助于打破傳統的社會結構和網絡,促進社會的流動性。”
這一系列的變化,為向瑤函帶來了人生中的許多“第一次”:第一次在鏡頭前分享自己的故事,第一次做直播與網友互動……甚至,有人将他視為勇敢的榜樣,一位家長特意加他好友,傾訴孩子求職的困境,希望孩子能像他一樣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一個小小舉動,能給别人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向瑤函說。
反映社會多元化與包容性
在這股熱潮之前,廣州的地鐵廣告業務一度遭遇低谷。2018年後的一段時間裡,由于地鐵人流驟減,商業廣告投放也随之陷入低迷。在困境中,地鐵廣告團隊嘗試将目光轉向個人投放市場。
為了給更多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廣州地鐵資源經營公司、廣州地鐵傳媒公司開發了微信小程序,于今年1月正式上線。廣州地鐵傳媒綜合管理部經理李婧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個人廣告業務上線以來,訪問量、成交量持續攀升,“以親民的價格、新穎的創意、便捷的下單流程吸引了衆多用戶,激發了廣大乘客對廣州地鐵廣告的親近感。”
今年2月,在春節和情人節雙節期間,廣州地鐵7号線員崗站裡,寶爸和孩子們為寶媽送上的生日祝福廣告,成為了廣州地鐵收到的第一筆來自“個人”的投放訂單。随後,一位法律博主為了寵粉投放的燈箱廣告,播放量超過139萬。
向瑤函的求職廣告,則将“個人投放”推上了熱搜。“訂單量從原來的一周20多單,猛增到一周150多單。契合中高考主題的畢業季廣告,近來也十分受歡迎。”李婧說。
“地鐵為個人提供展示平台,反映了社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廖宇紅認為,個人廣告打破了以往地鐵廣告隻用來做商業性宣傳或公益性宣傳的固化思維,允許以個人為單位在公共空間中展示自己的獨特性或創造力,“這不僅是一種商業行為,更多的是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市場經濟中,一種新的社會文化的展現。”
然而,這種“零售”的廣告業務,目前幾乎無法覆蓋成本。“我們還有更長遠的考量。”李婧表示,“從前,可能10個地鐵廣告展示位全是商業廣告,路人大多低頭走過。如今,少放些商業廣告,多放些個人創作的精彩内容,比如10個展示位中,7個播放商家廣告,3個展示個人投放内容。這樣一來,許多人會主動觀看,甚至拍照、打卡、發朋友圈。表面上能掙錢的廣告位減少了,但實際上,旁邊那7個廣告的轉化效率和價值得到了顯著提升。”
2024年,廣州地鐵開放個人廣告投放業務後,每月營收同比增長約20%,環比營收也均有增長。
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融合
對于地鐵站的個人求職廣告,有網友調侃:“找錯市場了吧?簡曆不是該投高檔小區的電梯嗎?哪個老闆坐地鐵?”“招人的老闆可能不會坐地鐵,但公司HR大概率坐地鐵。”
也有人心存顧慮,“這是不是一種對于公共資源的占用?”中鐵建工集團廣州白雲(棠溪)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的一位年輕職工認為,地鐵允許個人投放廣告,為個體提供了全新的展示平台,但是仍需防範潛在風險。
一些網友擔心,“個人廣告投放門檻相對較低,當前網絡上的詐騙手段層出不窮,難以對個人廣告進行有效監管,一些不法分子會不會利用這一方式進行欺詐、虛假宣傳?”“地鐵個人廣告是否可能通過隐秘鍊接傳播低俗、暴力等不良内容,給乘客帶來經濟損失,甚至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和負面社會影響?”
對此,受訪的業内人士建議,地鐵相關部門應更審慎地考慮這一做法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規範和管理,在保障個體展示的同時,也要确保内容健康、隐私保護和社會和諧。
廣州地鐵傳媒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收到的負面反饋較少,“有些是個人的主觀看法,比如有人覺得自己的簡曆實力不夠、不敢曬,有人覺得抛頭露臉不合适,‘E人屏’适合‘E人’等等。”
“這是新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融合,使得公共空間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廖宇紅表示,從商業角度看,隻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這種個人商業性的展現,對地鐵公司而言就是一種商業行為,但要對個人展示主體法律層面上的内容做好把關,“地鐵個人廣告,就如一張報紙、一本書、一頁雜志,甚至像網絡上的某個畫面一樣,隻是一種新式的個人宣傳與展示方式。”
“在審核環節,工作人員會嚴格把關,大家不必過度擔心被‘惡搞’。”李婧表示,個人投放廣告必須走完整的流程,按照要求提交廣告材料和個人材料,審核人員會逐一審閱審查,确保完全符合相關規定。
“親朋好友的态度是兩極分化的。有的覺得我很勇敢,有的覺得我不務正業,不認真找工作,淨整些‘幺蛾子’。”向瑤函表示,對于地鐵個人廣告給生活帶來的改變,“自己一開始還是蠻驚喜的,不過越到後面,越感覺到一種焦慮和疲憊,主要還是多了很多機會以及很多新夥伴,有點處理不過來。最近一段時間感覺挺累的,也挺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幹點什麼,可能我還需要時間去調整。”
“倘若沒有這次嘗試,我或許還在迷茫的深淵中徘徊掙紮。”通過地鐵廣告,丁子明獲得了一份新工作,回顧這段難忘的經曆,他依然頗有感慨。
當被問到是否會向其他年輕人推薦嘗試地鐵廣告時,丁子明表示:“應當理性思考,如果他們确實有明确真實的需求,我才會推薦。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我的經曆無法為所有人提供參考。敢于真實地表達自己,敢于追尋自己的夢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通勤路上的地鐵站,曾是各大品牌的廣告秀場,今天,一些勇敢而有趣的年輕人,以獨特的方式,給人們帶來了精神撫慰。目前,除了廣州地鐵,合肥、青島、鄭州、成都等衆多城市的地鐵站,均陸續開通了地鐵個人廣告投放業務。
早晚高峰,除了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我們不妨擡起頭來看看燈箱,去留意下身邊的那些普通人,在耀眼的廣告牌下,他們有的神色匆匆,有的面容沉靜,有的步履不停。
在這背後,或許,也隐藏着許許多多妙趣橫生的靈魂。
本報記者 葉小鐘 趙思遠
工人日報 FDSFDFSWQEWQEQHE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