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75年,向着中國式現代化奮進——從身邊變化看新時代壯美畫卷

                    2024-10-08 15:57:48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卷首語

                      75年,披荊斬棘,風雨兼程。

                      75年,滄桑巨變,換了人間!

                      人們常用彈指一揮間來形容75年在人類曆史長河中的短暫,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是緊緊抓住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這75年,隻争朝夕、步履不停,演繹了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在人類發展史上寫下了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

                      這是新中國成立時的“家底”——一個擁有世界1/4人口的貧窮落後的農業大國,重工業幾乎為零,人均鋼鐵産量隻夠打一把鐮刀,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台拖拉機都不能造,在西方世界眼中是輕輕一推就會倒下的“泥足巨人”。

                      就是從這樣百業凋敝、百廢待興的“一張白紙”起筆,我們黨領導人民以一往無前的幹勁,以不舍晝夜的奮鬥,诠釋了何為自強不息,何為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彙儲備第一大國。在綜合國力飛躍的同時,我國已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

                      今天的中國,載人航天捷報頻傳、探月探火叩問蒼穹,載人潛水器逐夢深藍、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産大型郵輪盛裝出塢、高鐵穿梭飛馳、新能源汽車産業領先全球……創新發展的腳步,镌刻在星辰大海裡、神州大地上。

                      今天的中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人均糧食産量連續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高速鐵路營業裡程和高速公路裡程均居世界首位,打赢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曆史的如椽巨筆,标注下嶄新的奮鬥坐标。

                      今天,站在曆史與未來的交彙點上,我們再向前。

                      今天,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處處回響着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步履。新時代中國昂首闊步,書寫新的曆史。

                      又踏層峰辟新天,更揚雲帆立潮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在強國建設和民族複興新征程上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田野孕育豐收希望

                      國慶假期後,“中原糧倉”河南約8500萬畝小麥将陸續播種,“郭小麥”又要忙起來了!

                      因為常年奔波在生産一線,在小麥高産栽培領域耕耘近50載的河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财,被種糧大戶、基層農技人員親切地喚作“郭小麥”。

                      “我小時候,糧食産量低還不穩定,經常吃不飽飯,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口白面馍。”71歲的郭天财頭發雖已花白,但精神矍铄,講起話來思路清晰,“1949年,河南小麥平均畝産隻有42.5公斤,當時農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小麥小麥,不過一百(斤)。現在,河南小麥的平均畝産在九百斤左右,這變化多大!”

                      多年來,郭天财每次下地都少不了兩個物件——一把小鏟子和一個鋼卷尺。“這兩個小工具就像聽診器,幫我準确診斷小麥的生長狀況。鏟子用來挖土,看土壤、根系、植株狀況;鋼卷尺用來測量小麥株高、葉片長度等。小麥生長的8個來月,天氣、土壤墒情、病蟲草情都在變,隻有準确研判小麥長勢,才能科學指導農民做好田間管理。”郭天财說。

                      這兩個小工具陪郭天财“走”過全國各小麥主産區,也在歲序更替中和他一起見證了我國農業生産方式的巨大變革。

                      “現在種地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就說這‘地’,高标準農田建設和灌區建設改造加快,越來越多農田成為良田。再說這‘種’,國家持續大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高産穩産的良種越來越多。農機裝備廣泛應用,農民種地用上了無人駕駛拖拉機、北鬥導航收割機、無人植保機等高科技産品,勞動強度降了,生産效率高了,糧食産量穩了。現在,點點手機就能噴藥灌溉,一個電話就能求助專業化服務組織,國家還給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上了保險,種糧的幸福指數提升了!”郭天财向記者說起現在農村流行的新農諺:“犁地不用牛,種地不跟耧,澆水不拿鍁,噴藥不進田,收麥不帶鐮”。

                      一系列數據,印證了郭天财看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糧食産量僅2000多億斤,人均糧食産量僅200多公斤。2023年,我國糧食産量13908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産量493公斤,連續多年遠超世界平均水平;糧食單産由1949年的69公斤/畝提高到2023年的390公斤/畝……糧食生産實現跨越式發展,希望的田野正孕育更多豐收的希望!

                      (本報記者 陳晨)

                      綠色低碳新風撲面

                      “這是我們生産的太陽能電池片,别看它又輕又薄,‘本事’可不小,正反面都能發電,穩定又高效。”在雲南大理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聊起光伏産品,公司總經理陳茂鈞一下子就來了興緻。

                      陳茂鈞告訴記者,他們是安徽一家新能源企業的全資子公司,響應國家“雙碳”戰略,來到大理投資建廠。他們采用當地“綠電”進行生産,電費成本大幅下降,且産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低,向南亞、東南亞出口更有優勢。

                      “一路走來,我親眼見證了新能源産業發展壯大。我們也在持續創新,加快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優化生産工藝,提升産品的發電效率和穩定性,更好滿足市場需求。”陳茂鈞說。

                      如今,蒼山洱海間,綠色低碳新風撲面。

                      以綠色作為底色,大理州招引的産業都以綠色、環保為導向,新能源産業投資持續增長。目前,大理州矽光伏産業鍊和新能源電池産業鍊基本貫通。絕大多數落戶大理的新能源企業,能在200公裡内找到配套、形成協同。

                      從大理到全國,各地綠色“智造”的故事比比皆是。

                      近年來,我國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産業,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加強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推進工業領域節能減排,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12年下降超過35%。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綠色智能産品産量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回首過往,成績來之不易。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經濟在設備落後、産能低下的薄弱基礎上艱難起步。經過75年發展,我國工業總量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主要産品産量領跑全球,國際競争力顯著增強。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0.5%。如今,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工業經濟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期。

                      (本報記者 劉坤)

                      深度旅遊爆發式增長

                      “導遊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旅遊行業變化的見證者。”作為一名常住北京的導遊,施金傑進入旅遊行業已有20年時間了,回想起這些年做導遊的經曆,他深有感觸。

                      “早些年旅遊還是比較小衆的活動,屬于比較高端的消費。我們帶的旅遊團也都是清一色的傳統線路,也就是六大景點:天安門、故宮、頤和園、天壇、長城、十三陵。”施金傑對記者說道。

                      時代的變化飛快。随着人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百姓出門旅遊多起來,我國旅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旅遊也實現了從小衆到大衆的轉變,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北京乃至全國各地,自由行、自駕遊等多元化旅行方式受到大衆歡迎,旅行社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研學遊、文化古建遊、民俗遊等不同旅遊産品愈加豐富。旅遊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走進千家萬戶。2000年,全國國内旅遊人數僅為7.44億人次;2012年,全國國内旅遊人數達29.57億人次;2023年,這一數據達48.91億人次,旅遊消費向大衆化和品質化轉變。

                      而作為導遊,施金傑也緊跟時代的步伐。他開始自由執業,在網站上注冊了接包車業務,又創辦了旅行社,針對不同需求推出個性化産品,如針對家庭遊客的定制小團、針對研學遊客的精講團等。

                      “近幾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年輕人對曆史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以前并不算熱門的博物館變得一票難求,新奇的故宮文創、漢服遊園都備受歡迎。”施金傑說,自媒體的發展改變了旅遊業,不僅出現了很多“爆款”“網紅”打卡地,也讓更多人為深入了解目的地的生活方式而旅行。從“走馬觀花”到深度體驗,人們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精神追求在旅遊中得到滿足。

                      (本報記者 魯元珍)

                      暖心服務“護航”暢行

                      當清晨的第一抹陽光照進北京朝陽站,沉睡的車站逐漸忙碌起來。在南來北往的滾滾人流中,問路的、查車的、接人的、送站的……無論大事小情,北京朝陽站“曹燕服務組”帶頭人曹燕總能在第一時間為旅客提供幫助。

                      “熟能生巧,重複就是我們的工作。”被問到在如此眼花缭亂的工作場所,怎樣保持處變不驚的狀态時,曹燕的回答輕描淡寫。

                      今年已經是曹燕奮戰在鐵路戰線的第18個年頭。作為一名客運值班員,多年來,曹燕始終用熱情的服務,做旅客心目中的“暖心人”,并榮獲全國鐵路勞動模範、火車頭獎章等衆多榮譽。

                      “我參加工作後就被分配到北京站,當時北京站有7個候車室,每天要接發100多對旅客列車。那會兒很少有查詢系統,記住哪趟車去哪裡,途經哪些車站、幾點到,停靠哪個站台,是客運值班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回憶曾經的工作内容,曹燕忍不住感歎,“現在這些數字化設備,當初真的想都不敢想!”

                      2022年,随着京哈高鐵開通運營,曹燕從北京站調至剛投入使用的北京朝陽站,并正式組建“曹燕服務組”,為老弱病殘孕等旅客提供咨詢服務。

                      “與普速站不同,高鐵站在客運高峰時期,十多分鐘時間内有多趟列車近萬名旅客同時進出,接送站旅客信息核實稍有差池,就會造成接錯車、送錯站的情況,特别是對一些行動不便、剛剛出院不久的患者旅客而言,除了耽誤行程,還可能帶來一系列後續問題。”曹燕說。

                      為了讓旅客出行心情愉悅,曹燕自創了包含陽光語言、陽光心态、陽光旅途在内的“陽光服務法”,就是用陽光般的語言溫暖旅客,在服務中注重溝通态度,用優質服務确保旅客享受陽光般的旅途。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鐵路總裡程僅2.1萬公裡。截至2024年9月,我國鐵路營業裡程突破16萬公裡,其中高鐵超4.6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

                      “從綠皮車到複興号,從擁擠的站台到智能化大廳,在往來旅客的笑臉上,我深深地感受到鐵路日新月異的發展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時代在變,技術在變,但鐵路人為旅客送去細緻周到服務的追求沒有變。”曹燕說。

                      (本報記者 訾謙 本報通訊員 李溢春)

                      集采“良方”省了看病錢

                      “保守治療吧,腿疼;做手術吧,心疼。”這曾經是很多患者對高價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切身感受。

                      “大約十年前,我走路時膝蓋有些疼痛,當時并沒往心裡去,買點膏藥貼貼,斷斷續續熬到兩年前,疼得不能下地走路了。”60歲的孫大娘是河北滄州泊頭市大魏莊村的農民,擔心手術花費太高,她選擇了保守治療。2022年初,孫大娘來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就醫,醫生建議她進行雙側關節置換手術。

                      當時,換一副膝關節僅耗材就要花費3萬多元,還不包括住院等其他費用。“兩副關節就得小7萬元,再加上其他費用得花10來萬元。”孫大娘猶豫再三決定先置換左側膝關節。“當時在醫院住了11天,總共花了67000多元。”孫大娘說。

                      手術恢複期後,左腿行動自如,再也沒疼過。孫大娘心裡對手術效果很認可,但考慮到昂貴的費用,遲遲沒能下決心給右腿做手術。

                      2022年4月,孫大娘得知集采醫用耗材降價的消息。價格真的那麼便宜了?質量還和以前一樣嗎?抱着試一試的想法,她再次來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醫生告訴她,集采之前每套3萬多元的人工膝關節,集采後隻需幾千元,便宜2萬多元。

                      “懸着的心終于落下了,以後看這個病不用發愁了。”很快,孫大娘做了右側膝關節置換術,這一次,置換關節僅僅花費不到5000元,加上住院等費用,比上次節省了一半多。

                      “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在中老年人中較為常見,且體力勞動者高發。膝關節置換手術能極大程度地恢複關節功能,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負責人劉醫生告訴記者,現在置換手術明顯增多,膝關節集采給患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随着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工關節、心髒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然而,高昂的醫療費用卻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健全醫保體系,減輕群衆看病就醫負擔。加快醫保談判節奏,推動一大批獨家品種的抗癌藥、罕見病用藥以适宜價格納入醫保;推動集中帶量采購。第九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平均降價58%,第四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平均降價70%左右。随着不少高價格的藥品、醫用耗材告别“萬元時代”,患者經濟負擔進一步減輕,基層百姓的幸福感得到大大提升。

                      (本報記者 邱玥)

                      來源:光明日報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