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橋,人們大多耳熟能詳。如今,它不再僅僅是“上海的虹橋”,數百公裡外的安徽,也與它有着密切聯系。
到今年2月,國務院批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已經4周年。随着這一方案的實施,“上海的虹橋”成了“長三角的虹橋”,也由此被稱為“大虹橋”。
根據方案,作為高能級的開放創新平台,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定位是“服務長三角、聯通國際”,既緻力于打造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的新高地,還為長三角走向國際提供商務、貿易、交通等領域的高端服務。
對安徽來說,共建開放的“大虹橋”,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既是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又是開放發展的重大機遇。安徽近年鮮明提出,“沿江就是沿海”“向海而興、借船出海”。對“借船”的安徽而言,“大虹橋”的登場恰逢其時。
那麼,建了4年的“大虹橋”,給安徽帶來了什麼?
參與者與受益者
什麼是“大虹橋”?它和安徽的關系在哪?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首先是交通意義上的樞紐。一百年前,這裡就有了第一條土質飛機跑道。2006年,上海确定在虹橋機場西側建設高鐵站,打造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上海虹橋站。2009年,虹橋商務區設立,當時的規劃面積為86平方公裡。2019年,商務區擴容至151.4平方公裡,從過去依托于單一交通樞紐的商務闆塊逐步轉變為帶動上海西翼乃至長三角發展的重要功能節點。
2021年,是虹橋的關鍵之年。當年2月,國務院批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明确虹橋商務區升級為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以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為核心,将江蘇省和浙江省省際毗鄰區連點成線,形成北向拓展帶和南向拓展帶,實現“一核兩帶”的發展格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規劃建設區域面積拓展到7000多平方公裡,建設主體從上海一家變成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建。不少媒體評價,它已從“上海的虹橋”躍升為“長三角的虹橋”“中國的虹橋”乃至“世界的虹橋”。
雖然“一核兩帶”并不囊括安徽,但這并不意味着安徽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擦肩而過”,相反,是安徽開放發展的更大平台和機遇。從中央商務區建設到産業協同發展,從建設跨區域交通網到金融服務……安徽作為長三角的重要一員,有着“近水樓台”的區位優勢,既是參與建設者,也是實際受益者。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支持合肥打造國際金融後台服務基地,為長三角企業提供便利金融服務”“加快建設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為長三角貨運客運出港提供出關檢查、航班信息、倉儲中轉、中介代辦等優質服務”“規劃研究商合杭連接滬蘇湖、合馬連接江蘇南沿江城際等鐵路,加快打造虹橋商務區與長三角主要城市兩小時軌道交通圈”。
可以說,“大虹橋”将着力打造國内大循環的一個關鍵節點、國内國際雙循環的一個樞紐鍊接,也是安徽聯通世界的一座“彩虹橋”。
大金融、大會展、大科創
金融小鎮,是合肥國際金融後台服務基地的一個重要平台,也是安徽唯一的金融類特色小鎮,更是承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的“大金融”外溢功能的重要載體。
小鎮規劃總面積3.5平方公裡,核心區1.5平方公裡,将形成“一廊一軸兩核六區”空間格局,集聚科創、金融、商務、會展、文旅等要素。合肥國際金融後台服務基地列入“大虹橋”建設方案以來,截至2024年11月底,合肥濱湖金融小鎮已落戶各類金融、科技、服務機構在冊251家,注冊資本規模661.4億元。
聚焦“大會展”功能,我省積極承接進博會溢出效應,建成運營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橋品彙)合肥、阜陽、蚌埠、黃山分中心。合肥積極對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高端會展資源,與上海國際展覽集團開展合作對接,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合肥國際新能源車展、中國城市規劃年會等重點展會,2024年全市舉辦展會超600場,帶動綜合經濟收入近千億元。
圍繞“大科創”功能,我省深化産業鍊創新鍊融合,許多地市和企業“主動靠上去、全力融進去”,攜手“大虹橋”,對接全世界。其中,安徽省投資集團在松江區建設G60松江·中安科創園,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羿弓氫能、瑞士百超跨國總部、西班牙達諾巴特上海卓越中心等一批前沿企業和科創平台簽約落地。蕪湖市在松江區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蕪湖産業創新中心,累計集聚企業29家、招引高端人才124人。宣城市在松江區設立宣城(上海)科創中心,積極構建“研發在滬、轉化在宣”創新模式;滁州市在虹橋商務區打造“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搭建滬滁企業家之間交流服務平台。合肥市成功入選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開放4批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為28家測試主體發放測試牌照275張。
新一輪升級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下一步怎麼建?
今年,合作将更深入、連接将更緊密,許多舉措與平台迎來新一輪提質升級。在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方面,安徽将推動安徽聯動發展區與虹橋“一核兩帶”協同打造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科大矽谷”與上海“大零号灣”等創新平台合作交流。
同時,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健全研發在上海虹橋、産業化在安徽聯動發展區模式。在重點産業發展上,深化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協同發展,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和測試結果互認互通。
國際貿易平台或将進一步提質升級。我省将協同虹橋商務區打造“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輻射引領區,加強跨境電商區域合作,争取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橋品彙)在安徽設立更多分中心。
交通一體化是“大虹橋”聯動發展的先導和支撐。我省将協同推進滬渝蓉高鐵合肥經南京至上海段、揚鎮甯馬鐵路、甯蕪鐵路擴能改造等鐵路項目,加密安徽聯動發展區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區域城市高鐵班次。加快建設合肥江淮聯運中心、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蚌埠淮南淮河航運樞紐,加密“蕪湖—上海”“合肥—上海”班期,開通合肥—上海滾裝運輸航線,進一步提升航線運力。
安徽日報記者王弘毅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丁汝昌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