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孫登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可誰能料到呢,在事業的巅峰時期,這位影帝卻來了個大轉彎,在《極限挑戰》裡搖身一變成了“國民壞叔叔”,開始頻繁地在綜藝節目裡露面。現在看看他的作品年表,綜藝通告的數量竟然比電影劇本還多。他在《忘不了餐廳》裡當店長,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裡當導師,就連選秀節目裡都能瞅見他舉着打分牌的身影。
再看看同期的張譯,這些年就一直在《紅海行動》《懸崖之上》這類硬核作品裡穩穩地紮根,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最近黃渤的新片《熱烈》男主獎項顆粒無收,反而是男二王一博提名金雞獎,這對比真的是讓人忍不住琢磨。
以前觀衆打開電視,看到的是《鬥牛》裡滿臉滄桑、充滿故事的牛二,可現在呢,看到的是綜藝裡耍寶搞怪的“渤哥”。這種巨大的認知落差,就好像正在一點點地消解他身上的演員光環。更讓人覺得魔幻的是,去年某頒獎禮後台,有個00後粉絲舉着燈牌大喊:“渤哥給我簽個名吧,我是看極挑長大的。”這句話就像一根針一樣,紮得人心疼。而張譯在《狂飙》片場被拍到的畫面是,淩晨三點還在攥着寫滿批注的劇本,這兩者的反差就像一面鏡子,把娛樂圈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法則照得明明白白。
“渤哥在綜藝裡笑得越開心,我就越想念《殺生》裡那個陰郁的牛結實。”這條高贊評論可是獲得了2.8萬的點贊呢。不過也有粉絲不服氣地反駁:“上綜藝怎麼了?難道非得餓着肚子談藝術才算是演員嗎?”在某影視區UP主制作的對比視頻下面,吵得最兇的一條留言是:“張譯的獎杯是用推掉的綜藝通告換來的,黃渤的曝光度是用金馬獎杯換來的,這筆買賣到底劃不劃算呢?”
看着黃渤在綜藝裡那麼自如地接梗抛梗,突然就想起一位老戲骨說過的話:“觀衆記住你塑造的角色需要十年,忘記隻需要十期節目。”當演員原本的形象被綜藝人設給蓋住了,就算演技再好,也逃不過那種“狼來了”的效應。這大概也能說明為啥他近年的作品總是感覺差了點意思吧。其實也不是演技退步了,而是觀衆想要入戲變得難如登天了,就像在遊樂場裡看曆史正劇一樣别扭。不過換個角度想想,在影視寒冬的時候選擇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又有誰能理直氣壯地去指責呢?
我們在讨論黃渤的時候,其實是在探究一個問題:在這個真人秀比電影更能捧紅人的時代,演員的價值保質期到底該用什麼來衡量呢?是熱搜上的熱度,還是膠片裡展現出來的生命力呢?下次再打開電視,看到那個熟悉的“青島貴婦”在綜藝裡抖包袱的時候,你是會會心一笑呢,還是會怅然若失呢?快來評論區一起讨論吧!
" />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孫登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