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汪海月、嶽媛媛
30多台無人機在3天左右可以完成全鄉鎮8萬畝的小麥植保作業,這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區趙橋鄉植保無人機隊伍在每年4月小麥揚花期的無人機“戰績”。
為了搶占農時,近40位飛手操控着50至70公斤重的植保無人機飛躍茫茫麥田,高效噴灑農藥,确保小麥在揚花期内及時完成植保作業,防治小麥發生赤黴病。
“原來農民噴灑農藥,每天隻能完成10畝到15畝,如今一台植保無人機一天的作業量能達到1000畝左右,鄉親們都誇作業質量高,不漏噴、不重噴。”33歲的植保無人機隊長焦瑞說起無人機的田間實踐贊不絕口。
在焦瑞所在的亳州市,目前共有近3000架植保無人機投入應用,而在全國,2024年植保無人機的保有量達到25.1萬架,作業面積達26.7億畝次,同比增長近25%。這些集病蟲害防治、施肥、播種、授粉、巡田巡園于一體的“全能選手”在田間“大展身手”,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産的效率。
日前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産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
“農業農村是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沃土。”中央财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國新辦2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比如,無人機在植保領域大規模應用,機械化、自動化耕種收獲等也在加快普及,現代生物技術、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在農業農村領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預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将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
從農業植保到森林防火、水利巡查、鄉村物流、文旅拓展……低空經濟為農村發展“提質增效”帶來更多可能。
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無人機運送楊梅下山,運輸時間從半個多小時縮短至兩三分鐘;在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西昌市的鄉村,無人機“攜手”除冰機器人完成了特高壓輸電線路的除冰作業;在江蘇省堯巷村,“空中巡查”為村裡的人居環境整治插上了“智慧翅膀”。
“除了農業種植與社會化服務環節,低空經濟産業與‘三農’在多場景結合,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和産業升級的新引擎,‘低空經濟+’也彙聚了更多可能性。此外,通過實時監測,能夠及時掌握森林火險、環境質量等關鍵信息,為農業生産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教授張建近日刊文表示。
在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的紅旗村,一個典型的中國山區村,每天上午,一台中小型的白色無人機從機巢自動飛出,開啟一天的任務。
搭載着高清攝像頭、紅外攝像頭以及喊話器,這台無人機先花40分鐘按照設定好的線路巡查15平方公裡的森林狀況,返程充滿電之後,再前往山上的孤寡老人家,通過喊話器讓村裡的工作人員和老人實時溝通問詢。在夏季的汛期,它的任務清單裡還會多上一項“河道巡查”的工作。
自去年8月啟動試點以來,截至今年2月27日,紅旗村的無人機累計巡檢裡程達1422.95公裡,發現隐患點30餘處,均第一時間得到了妥善處置。
“原來巡查森林得兩個護林員騎着摩托車,跑一天的時間。開車前往山上的孤寡老人家探望往返也得一個半小時。農村的人力有限,依托無人機這樣的新科技手段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紅旗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安慶市交通運輸局道路運輸管理科科長史詠詩說,他們還計劃進一步升級無人機技術,并在更多鄉村地區推廣。
推動布局低空經濟“下鄉”正成為中國越來越多地區的共識。
浙江提出,到2027年,全省農用無人機保有量1萬台以上,建設農業生産“低空+地面”一體智能監測點100個;廣東推動低空物流配送應用在城市、鄉村、山區、海島等規模化落地,重點拓展跨海高值海産品運輸、航運物資補給、醫療物品快速轉運、山區農産品轉運等場景;安徽提出,探索無人機融入縣鄉村三級寄遞網絡體系,發展無人機配送、城際運輸等新興物流方式……
“廣袤鄉間,舞台廣闊。低空經濟産業鍊長、潛力巨大,是農業新質生産力的新載體。”張建表示,當前,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應打好政策、市場和産業組合拳,加快發展數字農業,集聚現代科技高端要素,因地制宜打造低空多場景。
低空經濟為中國農村提供更多新質生産力
2025-03-14 04:45:25
鹹甯新聞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 凡來源為"交彙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并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内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内容。
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
揚子晚報
鄉村幹部報
南京晨報
江蘇經濟報
江蘇法治報
江南時報
新蘇商
揚子體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