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06 01:18:06 來源:網絡
大型諜戰題材話劇《向延安》即将于6月28日至7月1日登陸國家大劇院,連演4場,在中國共産黨誕生紀念日之際,再現那段黑暗被黎明驅散之前理想之光長明不滅的光榮曆史。今天下午,該劇北京演出媒體見面會在國家大劇院召開。
話劇《向延安》由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文體旅遊局)、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出品,解放日報社聯合出品。
話劇《向延安》改編自著名作家海飛曾斬獲“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雙年獎”的同名小說,由海飛親自擔任編劇,著名導演李伯男執導。該劇以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後的上海為時代背景,講述了正值青春年華的主人公向金喜,陰差陽錯地以廚師的身份執行潛伏任務,從一個青澀懵懂的學生成長為一名出色的革命志士的故事,被譽為“一個大廚的革命”。
媒體見面會上,該劇出品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雯表示,回首抗戰時期,一大批愛國青年以寶塔山為指引,喊出“到延安去”的口号,他們曆經艱辛從四面八方彙聚到寶塔山下、延河岸邊。而在遙遠的上海,也有一群青年人,對延安無限向往,卻始終未能成行,隻能用自己的方式守護信仰,實踐理想。話劇《向延安》既是對這段峥嵘歲月的回望,也是向新中國成立75周年緻敬。我們劇場人、戲劇人,當仁不讓地要用作品來表達心中的那份情愫。
海飛表示,“向延安”的真正意思是“心向往之”,主人公一生未能踏出上海,卻以一種隐秘而偉大的方式“抵達”延安,這對生活在今日中國的年輕人來說,也具有十分契合時代精神的現實意義。
如何将300多頁、故事跨度逾20年的原作濃縮到話劇舞台?李伯男導演說:“我們追求的不是給予觀衆外部的情節刺激與視聽沖擊,而是希望這部戲在諜戰類型的基礎上,更加具備一種人學的價值和詩性的品格”。
為此,李伯男緊緊把握住了社會動蕩時期的殘破不堪與血性浪漫,保留了原著中濃厚的生活質感。在舞台美學上,一個恢宏寫意的鐘樓居于中心,始終立于舞台,成為本劇的主要意象。
上海舞台美術學會會長、該劇舞美設計桑琦表示,鐘樓寓意着每個人心向往之的延安,而特意設計成“四面有門”的形式,也是一種“你永遠能抵達延安”的隐喻。在燈光和多媒體的加持下,鐘樓承載戲劇流動性,遷移着場景,不斷将故事推向高潮。
“沿着無盡的山梁和奔騰的河流,我們到延安去!……”一首磅礴有力的現代詩《到延安去》貫穿全劇,帶動劇情波瀾疊起。
在演員陣容上,為原汁原味地展現小說中革命年代的青春群像,出品方組建了一個“全員主演”的劇組。在北京站的演出中,劉智揚、李施嬅、王楠鈞、李勁峰、孫翌琳、梁田、徐開騁、江佳奇、李傳纓等一衆實力演員将悉數登場。他們當中既有來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海戲劇學院等舞台科班、資深戲骨,也有過去鮮有話劇表演經驗的影視劇演員和跨界明星。
話劇《向延安》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現已全場次開票,觀衆可以登錄國家大劇院官網、大麥網、保利票務等購票。
FDSFDFSWQEWQEQHE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