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嗨夠攻略 > 正文

                    資訊“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试看”每日報道

                    發布時間:2024-10-08 19:13:34 來源:網絡

                      展開中國地圖,長城和大運河構成一個大寫的“人”字。如果說這陽剛的一撇象征着中華民族的脊梁,那溫柔的一捺就如同中華民族的一條精神血脈,滋養着大運河兩岸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挂着大運河。他主政浙江時治水理河、赓續文脈,留下殷切囑托: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時,又叮囑浙江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把大運河這篇文章做好”。

                      浙江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深刻體悟他在大運河之畔留下的深邃思想和人民情懷,不斷為古老大運河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大運河航拍 潮新聞記者 吳鑫 陳曉馳 攝

                      (一)治水理河

                      治水,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始終占據着重要地位。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專題調研時曾深刻指出:“在我們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幾度繁華、幾度衰落。曆史上很多興和衰都是連着發生的。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善于治水。”

                      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多次對治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一再強調要用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方法來研究用水治水節水工作,認真抓好安全飲水、科學調水、有效節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建設。

                      2004年春節前環保督查發現,錢塘江60%以上斷面水質達不到水域功能要求,群衆意見很大。聽取督查彙報後,習近平同志嚴肅地說道:“生态環境保護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

                      曆經半年調研、規劃、部署,2004年10月,面向全省八大水系,11個設區市全部參與的“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在全省拉開序幕。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僅2005年就開了五六次專題會議,他在各種會議現場反複強調,“生态環境方面欠的債遲還不如早還”。

                      對水污染問題的高度重視,讓浙江成為大運河沿岸最早對水污染問題展開系統治理的省份之一。

                      本世紀初的大運河因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速,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聞到臭,杭州到。”蘇南浙北坐船南下杭州的旅客,一到拱宸橋就發出這樣的抱怨。彼時大運河杭州段兩岸工廠林立,居住着40多萬戶人家,每天直排大運河50萬噸污水,“十裡銀湖墅”幾成江南的“龍須溝”。

                      “杭州的決心最大、力度最強,得到了省裡大力支持。”與大運河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杭州商旅運河集團建設管理公司董事長胡衛回憶,“2003年初,關于成立杭州運河綜保指揮部的請示,遞交到了浙江省機構編制委員會。不到一個月,批複就下來了。”

                      截污納管是重中之重,涉及到大運河兩岸大量企業搬遷。胡衛記得,那時,僅大兜路沿線不到一公裡,就密布了一百多家大大小小的企業。最難啃的硬骨頭,當屬大型工業企業。一家被譽為“中國重型高速柴油機搖籃”的行業龍頭企業,是杭州的納稅大戶,搬遷會帶來巨大的财政損失,涉及的空間騰挪也非常複雜。

                      “如果不搬,今後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胡衛說,征遷工作小組跟企業負責人坐下來一遍遍算賬,“當時是真算清了‘生态環境方面欠的債遲還不如早還’這本賬,既算搬遷過渡的損失,又算未來發展空間,再算治污成本和罰款。賬算清了,思想也就統一了。”

                      “龍頭”企業一動,截污納管邁出了重要一步。

                      10公裡排污主管道、80公裡支管道的排污幹網開建後,杭州先後在拱墅區、原江幹區、西湖區、原下城區等難以實施截污納管的運河兩岸區域,全面啟動農村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109個行政村(社區)、24萬多人都動了起來……

                      2006年,杭州運河綜保工程一期完工後,大運河重現清流。杭州運河綜保指揮部委托城調隊開展了大運河滿意度調研,老百姓給出了99分。“距離滿分少1分,可能是怕我們太驕傲。”胡衛笑着說。

                    京杭大運河上往來的水上巴士 潮新聞記者 董旭明 應陶 拍友 李清 攝

                      這一年的最後一天,大運河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習近平同志乘坐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考察杭州運河綜保一期工程。

                      晴空萬裡,水天一色。“西湖号”從拱宸橋啟航,順流南下艮山門。“一路上,從水網保護到航運情況,再到沿岸景觀打造,習書記都問得非常詳細。”陪同考察的杭州市交通局原局長王水法回憶說,習近平同志在行船中邊看邊問邊布置,肯定了杭州保護大運河的努力,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考察結束時,習近平同志指出,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突出了還河于民、造福于民的要求,希望杭州用好運河這張“金名片”,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短短一席話,飽含深情,蘊含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鮮明的人民主體觀,為做好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後來的一系列治水行動中,杭州市将大運河100多條支流的污染治理問題提上日程,僅2014年至2016年,一舉投下53.5億元,拔了大運河岸上污染的根子,至2020年,大運河(杭州段)整體水質狀況達“優”;

                      湖州市在“兩山”理念的引領下,拉開了内河水運轉型發展的序幕,開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内河水運轉型發展示範區;

                      ……

                      放眼3000餘公裡大運河全線,近年來,沿線城市各出實招、加速治理——

                      揚州啟動古運河綜合整治工程,疏浚河道、扮美岸坡、融洽人水;

                      宿遷全力打造“無廢運河”,整治流域生态,探索清潔航運;

                      ……

                      千年大運河揖别污泥濁水,一渠清水流向遠方。

                    浙東運河東湖段。紹興市水利局供圖

                      (二)人民之河

                      2023年9月20日,浙江紹興,浙東運河文化園展廳。

                      在明代建設的三江閘模型前,習近平總書記俯身仔細察看其設計結構。

                      “這個閘現在還在吧?”

                      “還在,不過它的功能已由新的工程——曹娥江大閘替代了。2005年12月30日,是您親自宣布開工,并啟動開工按鈕。”當天的講解員、中國水利博物館館長陳永明回答道。

                      展櫃中一張2005年12月31日出版的《浙江日報》,記錄了這個載入史冊的瞬間:“随着省委書記習近平宣布‘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開工’,并啟動開工按鈕,頓時偌大的建設工地上一字兒排開的施工機械‘隆隆’轟鳴……錢江兩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正式拉開序幕”。

                      世紀之交,浙東“水鄉”缺水問題日漸突出。2000年前後,浙東遭遇夏秋連旱,紹興水庫枯竭、運河淤塞。時任紹興市副市長馮建榮回憶說:“紹興當年的水價比周邊高了好幾倍,甚至不得已向蕭山買水。”

                      從新安江、富春江引水解決浙東、浙北缺水的“西水東調”于是提上日程,作為龍頭樞紐工程的曹娥江大閘列入省“十五”規劃……但受客觀因素所限,這個夢想幾度擱置。

                      2003年5月27日,習近平同志來到曹娥江畔,親自踏勘大閘閘址。他一邊聽彙報,一邊對照圖紙比對地形,看得非常仔細。而後,他又用3天時間,密集調研甯波、紹興、嘉興、湖州、杭州的水利設施和防汛工作。

                      6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省水利和防汛工作彙報會上發表長篇講話,明确指出要解決全省部分地區存在的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問題,切實把管水、用水、治水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推進全省水利事業的現代化。

                      “習書記心裡裝着一千多萬浙東老百姓,眼裡看着全省人民長遠的未來,後來繼續建設浙東引水工程,我們就是照着他的指示精神做的。”時隔20餘年,陳永明至今記憶猶新。

                      一張藍圖繪到底。2013年,浙東引水工程北線富春江—曹娥江—慈溪段一舉貫通,清澈的富春江水汩汩流入浙東古運河。2021年,浙東引水工程全線貫通,潤澤着浙東、浙北千家萬戶。

                      “引水工程的豐沛水源,保證了浙東古運河不再缺水,多數河道才得以保存完好,這讓我們的申遺綜合治理工作,提速不止一點。”時任紹興水利局副局長邱志榮說,浙東運河的“滿血複蘇”,“在國家文物局決策浙東古運河納入大運河申遺範疇時起到了關鍵作用”。

                      2008年10月,浙東古運河正式被納入大運河的申遺範疇,大運河文化版圖拼上了吳越文化核心區的金瓯一角,浙東古運河的申遺和治理随之快馬加鞭,紹興的迎恩門是其中的“門面”。

                      彼時的迎恩門一帶,小巷裡弄雜亂無章,低矮平房破舊不堪。64歲的邵國勤在運河邊住了40多年,當年一家四口擠在40平方米的小平房裡,“一落雨,大盆接小盆,出門兩腳泥。”紹興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對迎恩門進行環境改造,重塑紹興西大門的運河風采。

                      附近的居民坐不住了,“每天都有人來指揮部‘靈市面’,有些村民甚至一天兩趟。”原迎恩門工程建設處處長吳維江說,在當時,拆遷一般都是異地安置,“大家問得最多的,就是能不能住回來?”

                      “這個問題在做規劃時争論很大。”邱志榮回憶說,後來,大家還是統一了思想:“申遺不是做‘盆景’,沒有人氣,沒有鄉愁,就談不上‘人民的運河’,更談不上文化的傳承。”指導思想定了,一條規劃原則就清晰了:修舊如舊,原拆原建,讓老百姓住回迎恩門。

                      2010年開始,方圓500米内的2000多戶原住民,陸續喬遷新居——運河人家小區。邵國勤一家分到120平方米,古運河依舊在腳下流淌,迎恩門修葺如舊,橫跨在運河上的古橋也都迎來新生。“以迎恩橋為首,所有的古橋修複,都沒有使用新石材,用的都是從附近村落淘來的舊條石。”吳維江說,為了還原一塊6米長的青石闆,甚至足足等了半年。

                      如此用心,隻為留住文化的印痕、鄉愁的記憶。

                      吳維江筆記本裡有幾頁會議筆記,為我們留下了“人民運河”的一朵浪花。

                      2015年4月,迎恩門風情水街的規劃會上,文物局專家提出,根據世界文化遺産核心景觀的保護原則,建議迎恩橋周邊的設施,在規劃的基礎上再退30米,為老百姓留出更多的公共空間。

                      再退30米,意味着醞釀數年的規劃方案要推倒重來,也意味着規劃中的商業空間大幅縮水。

                      讨論熱烈——

                      “好不容易啃下了拆遷的硬骨頭,如果調整規劃,商業街區的投用又要推遲了。”有人想趕上世界遺産帶來的第一波紅利。

                      “這條世遺景觀保護隻是一個‘原則’,不是硬杠子。”有人舉出同類中外規劃案例,用以證明現規劃符合“慣例”。

                      ……

                      吳維江回憶,盡管氣氛熱烈,各陳己見,但“千條萬條最終還是歸到一條,為群衆多留些公共空間”。

                      會議決定,30米退夠,重新規劃。

                      如今的迎恩門風情水街,古橋如虹卧波,古橋邊的戲台上,每周末都有戲劇表演、直播展示,越紅茶、棕編、銅雕等30多項非遺“住”進了文化客廳。像邵國勤這樣的“運河土著”,有空就喜歡沿着1.5公裡的水街石闆路走上一圈,“看到轉角處的青石獅子,我就覺得小時候的味道還在,幸福感滿滿。”

                      如果說紹興迎恩門帶給了運河人家幸福感,那麼杭州運河二通道,則開啟了大運河這條曆史上的“财富命脈”通向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時代。

                    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 潮新聞記者 林雲龍 攝

                      2023年7月18日,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通航,大運河南端的“北門戶”臨平三河交彙、古今并流。為保護700餘年曆史的廣濟橋而繞道25年的運河水運,自此打通“梗阻”、百舸争流。

                      這一天,地處臨平大運河之畔的春風動力物流總監方建笑了,公司每月2500标箱的出口貨物可以從下沙港裝船,向北駛向嘉興乍浦港,“水水中轉”從甯波舟山港出海,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通達全球200多個港口,“現在我們從下沙港裝船,海河聯運的成本一舉下降30%到40%,有效對沖國際物流運價上漲、緩解艙位緊張。”

                      同樣,長期往返下沙港、乍浦港的船戶楊勇軍也笑了,“運河二通道一開通,去乍浦港的訂艙起碼翻了一番,以前一周‘開三歇四’,現在周末都排滿了。”

                      從楊勇軍的駕駛艙望出去,大運河臨平段70米寬的運河二通道上船行如梭,白鹭翩飛,潮平岸闊,綠道如茵。據統計,從去年試航以來,杭州運河二通道已累計過閘船舶近2.8萬艘次,船舶過閘量超2000萬噸。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揚州運河三灣生态文化公園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緻富河、幸福河。”

                      浙江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千年大運河承載着民心,流向遠方。

                    大運河杭鋼公園 潮新聞記者 倪雁強 攝

                      (三)時代新河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4個月後,大運河申遺成功。此時,大運河畔一家曆史悠久的大型企業也走到了曆史的十字路口——杭州鋼鐵集團公司半山鋼鐵基地關停工作提上了議程,留在大運河畔的3.07平方公裡廠區何去何從?

                      “杭鋼因大運河而生,今天要怎麼反哺大運河?”杭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戰略投資部部長朱彤回憶說,這是當時的杭鋼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60年前,先輩們揮鎬擔土開挖了連接大運河的支流——杭鋼河。從此,大運河日吞夜吐,成為鋼鐵巨人聯通世界的生命線。今天,這片工業熱土又能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産大運河做些什麼?

                      彼時的杭州,地價已是寸土寸金,“坐擁”世界遺産的2600畝水景宅地“價值連城”。當時有人提議,開發優質樓盤,增加财政收入,補貼将杭鋼土地收歸國有的補償資金。

                      更長遠一點的,也有人提議:建一個大型主題樂園,提升杭州的城市品質。

                      很快,一個“住宅+主題樂園”的建設方案,提交給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從原則上看,這個方案并沒有偏離杭州“借地生财為主、财政投入為輔”的運河綜保資金籌措思路,也對城市品質有所提升,但割裂了大運河正在發生的曆史,給沿岸的近現代工業遺迹帶來不可逆的損害。

                      杭州很快否決了這個方案,決定把杭鋼半山鋼鐵基地的改造交給杭州商旅運河集團。

                      “市委給我們出了個題目,怎麼樣‘創造性繼承、創新性轉化大運河文化遺産’。”時任杭州商旅運河集團戰略規劃部主任汪偉濤記得,經過專家研讨,杭鋼半山鋼鐵基地的命運有了定論:活化利用工業遺迹,建設一座大運河杭鋼公園!

                      2023年5月,大運河杭鋼公園一期開園,一号高爐改建成了文化中心、圖書館、咖啡吧;焦化廠主廠房成了大型文化沙龍,今年6月剛舉辦了大運河京杭對話論壇。不遠處,10萬平方米大草坪上個月舉辦的音樂節吸引了6萬名觀衆,大運河杭鋼公園二期也已開工,33米高的氣櫃正被改建成28米深的潛水館……

                      走上綠色發展之路的杭鋼也迎來了新生。“曾經杭鋼應‘運’而生,如今在順‘流’壯大。”朱彤說,杭鋼開啟了由“煉鐵成鋼”到“煉數成金”的轉型之路,一家包羅數字科技、節能環保、鋼鐵智造、現代流通等産業協調發展的世界500強巨頭崛起在大運河之畔。

                      在杭鋼的示範下,曾經受惠于舟楫之便從“大運河漂來”的兩岸大廠紛紛作出了抉擇——

                      曾經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油庫脫胎建成小河公園,巨大油罐改造成的星巴克爆紅出圈;

                      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變身為絲聯166創意産業園,浙江麻紡廠餘杭分廠改建為大運河1986文創園;

                      原第一通益公紗廠舊址成了中國扇博物館,橋西土特産倉庫就是如今的中國刀剪劍博物館……

                      發生在“十裡銀湖墅”的生動實踐,為古老大運河注入新的工業文明遺産,煥發着青春的粼粼波光,流向遠方。

                      (四)赓續文脈

                      從良渚遺址保護時的一線督導,到浙江古村鎮古街區保護的重要指示;從視察西湖綜保工程到專程調研磐安古茶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保護文化遺産的故事,至今在之江大地廣為流傳。

                      2005年5月到6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習近平同志連續6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作出批示。時任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曾回憶說,“當時,習書記的這6次批示在全國傳為佳話,大家都羨慕我們有一個如此重視文化的省委書記。”

                      2005年5月11日,習近平同志向省文化廳和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作出明确批示:“我省在世界遺産申報方面尚屬空白。‘申遺’是有許多條件的,也要下決心,花代價。”

                      ……

                      習近平同志對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極端重視,源于他對文化的深刻認識。他說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人民群衆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與經濟發展交融貫通、相得益彰,影響着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習近平同志的精辟論述和具體指導,給浙江的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打下了深深烙印。

                      2012年,大運河申遺即将進入沖刺階段。海甯長安閘,“一壩三閘兩澳”的水工設施經考古挖掘全部展現,成為我國水利工程技術長期領先世界的實證,是大運河“中國古代科技長廊”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觀。

                      但一座離長安閘僅500米、耗資百萬元新建的防洪閘擋住了申遺整治之路。高達十米的雙塔式閘體擋住了海甯段運河唯一一座古虹橋與長安閘的視線通道,現代化建材外觀更破壞了古運河的曆史風貌。

                      浙江省文物局、古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領導專家,乃至國家文物局的專家輪番來現場視察,一緻提出:古虹橋與“一壩三閘兩澳”中老壩的景觀視廊必須打通。

                      當時海甯市文化局派駐長安鎮的申遺聯絡員高建林回憶說,當海甯申遺辦副主任朱紅剛在申遺工作會上說出“拆閘”兩個字,會場立刻響起嗡嗡的議論聲,許久不絕,主持人隻能宣布擇期繼續開會。

                      當時,指導整治工作的時任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鄭建華,借鑒良渚遺址保護的經驗和做法,和專家組一起耐心地解釋溝通,大家終于在易地重建新閘的問題上達成了廣泛一緻。

                      後來,朱紅剛回憶:“拆閘的過程,其實就是習書記講的‘下決心,花代價’的過程。”

                      拆閘後,海甯政府特意選了一座位置合适的石橋,修建了“橋閘一體”的防洪閘,兩全其美。

                      2013年,聯合國世界遺産保護專家莉瑪·胡賈現場看到長安閘後為之傾倒,大贊“長安‘一壩三閘兩澳’是中國大運河申遺的金名片”。

                      第二年,當申遺成功消息傳來,長安鎮居民自發擺起長街宴,20張圓桌沿運河排開,把酒歡慶。“我們就知道當初的決心下對了。”高建林說。

                      千年大運河,水脈載着文脈,留下了千姿百韻、儀态萬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湖州練市的船拳就是其中之一。

                      船拳始于吳越春秋,盛行于明清,具有吳越地區“習于水鬥,便于用舟”的特征,最盛時運河船民戶戶習拳,保安護貨,後來演變成嘉湖一帶的盛大年俗。

                      然而,伴随漕運的沒落,這朵中華傳統武術的奇花差點枯萎。今年71歲的傳承人陶新衛說:“2000年的時候,幾乎招不到徒弟,刀槍都生了鏽。”

                      情況在2004年左右迎來了轉機,“有一天,南浔區文旅系統一位姓沈的主任帶着一群人到我家,進了門就握着我手說,有什麼困難就跟我們說。”他說,後來,政府還劃撥了一筆5萬元的經費,“以後年年有”。

                      船拳的境遇發生了變化。2006年,練市小學引入船拳教師,非遺船拳走進課堂;這一年,陶新衛一口氣收了幾十個徒弟,弟子雷仲孝被聘為練市小學船拳課教師;

                      2009年6月,“練市船拳”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當地“船拳協會”會員如今已超過300人,頻頻登台參加民俗表演……

                      河流是文明的濫觞,時代的鏡像。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硬件上,設施建起來。浙江建成了浙東運河博物館,改造提升了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等一批标志性項目,湧現濱江西興古鎮等一批文化集鎮,橫跨杭州、甯波、嘉興三地的精品旅遊廊帶躍然水上;

                    舞台劇《遇見大運河》 潮新聞記者 董旭明 攝

                      軟件上,文化走出去。浙江原創的大型舞蹈劇《遇見大運河》,一路走過大運河沿岸六省兩市,走過法國、德國、埃及等世界著名運河流經之處,在全球巡演200餘場,遇見30多萬觀衆,向世界講述具有獨特浙江韻味的中國故事;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運河之舟”揚帆啟航,揚州的“非遺”文化園開園迎賓,蘇州的“運河十景”續寫姑蘇繁華……橫跨8個省市、10個河段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正在建設中,沿線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态帶、缤紛旅遊帶建設持續加碼,多元文化空間不斷增加。

                      “浙江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始終走在前列,不斷探索創造性保護、創新性發展的舉措。”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段共有110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總額超1800億元。今年5月,浙江又出台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浙江段)建設三年提質行動計劃》,将在研究闡釋、遺産保護、基礎配套、業态培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打造在全國有示範引領作用的生态景觀河和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人文經濟帶。

                      源頭活水滾滾而來,“人文運河”奔流不息。承載着沿岸人民共同的夢想,古老大運河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流向更加美好的遠方。

                    FDSFDFSWQEWQEQHEQ1,
                  1. 相關資訊
                  2. 今日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