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給生僻字标注拼音 讓文物的說明更貼心 |
2024-10-07 00:13:38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編輯:潘曉明 |
碛、羟、釐、拏,這些都念啥?罍、觚、盨、斝,都是幹什麼的?“博物館熱”席卷京城,但在參觀過程中,一些展品說明牌中的生僻字沒有标注拼音,讓觀衆傻了眼;一些展品說明太過簡略或太過專業,也讓人看不懂。有家長一提起帶孩子逛博物館就發怵:“進門就發現自己是文盲,被孩子問得啞口無言。”(8月27日《北京日報》) 生僻字不标拼音,讓人難以識字;說明文惜字如金,讓人看得不明就裡。這兩種情況,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切身的感受,相信不少人也鬧出過“認字認半邊,有時錯上天”的笑話。近年來,屢有觀衆、網友在社交媒體呼籲,博物館對于文物展品的介紹,應當“明白點”“詳細點”“友好點”,而不是字怎麼念要靠觀衆猜,文物到底是什麼、幹什麼用,觀衆也隻能靠猜。 博物館承載着曆史、凝結着記憶,是看得見的民族精氣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與脈。博物館就像一座深藏着無盡寶藏的神秘宮殿,而文物名稱标注和文字說明,則是開啟這座宮殿各扇大門的兩把“鑰匙”。觀衆需要通過兩把“鑰匙”,認識文物、了解文物,并讀懂文物背後的故事,初步破解文物的奧秘。如果博物館中的生僻字不标拼音,說明文惜字如金,如此“高冷範兒”,難住的不僅是衆多觀衆,還“難”住了文物知識及其所代表的曆史文化的傳播普及。 參觀博物館不是單純的旅遊,了解每一個展品背後的故事,才能由點到面勾勒出整個曆史的脈絡與文化的印記。在遊覽過程中,如果遊客來之前預備的問題和臨時産生的問題都能在現場找到答案,或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釋,博物館參觀才算不虛此行。也正是在全面了解、熟悉文物的過程中,遊客才會有更獨特的感悟,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滿足對曆史文化的探知欲。 相較某些博物館生僻字不見拼音、展品介紹惜字如金,另一些博物館的做法就值得稱道。比如在内蒙古博物院,一些說明牌标注了密密麻麻的拼音和注釋,即使是小學生也能通讀甚至理解。一些展品的說明牌介紹得格外詳細,比如一件名為“冰穿”的展品介紹,不僅告知遊客這是“冬季人們鑿冰捕魚使用的工具”,還介紹了冰穿鑿冰捕魚的使用方法。 也許有人認為,博物館的文物說明牌如果拼音标注和文字太多,不僅觀衆看起來累,還可能削弱觀衆對文物的探索興趣,影響觀衆自己尋找更多資料和自己去求證。但是,即便不排除這種可能,文物說明牌拼音标注和文字太多,也總比生僻字不見拼音、展品介紹惜字如金要好吧。 此外,基于以觀衆為中心的原則,兼顧觀衆的不同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博物館可以采用科技化、數字化手段,探索創新展陳方式。比如,在基本陳列說明牌下方标注微信導覽索引号,觀衆直接回複文物編号至官方微信服務号,即可跳轉至導覽界面,享受免費語音導覽服務;或者标注微信二維碼,觀衆直接掃碼即可閱讀文字說明,了解更多背景資料。有的博物館還實現了VR導覽,觀衆在VR眼鏡中隻要識别到相關文物或點位,就會自動播放動畫導覽。 通過諸多創新展陳方式,将文物标牌上的靜态生僻名稱和文字介紹轉換為動态文字,就可擺脫說明牌的方寸之間的局限,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傳遞專屬于那個時代的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也能在滿足不同需求之時,讓觀衆更懂文物,收獲更多新知。 針未尖 北京青年報 EUQOYFAGJGQADA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