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張亞勤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車主林女士反映稱,過年前她在加油站排隊洗車時,遇到一輛車門印着“省級機關公務用車”的轎車強行配合另一輛車加塞,下車理論時,對方繼續開車,緻林女士滑倒摔傷。後經相關部門核查,涉事車輛實際為私家車,系車主擅自在網上購買了“公務用車”車貼粘貼,相關部門已對車主進行了批評教育,并責令其恢複原狀。 本想拿僞造的車貼唬人,結果被揭穿,引發社會強烈不滿——這種荒誕情節,不僅反映出少數人的特權心理,更暴露了公車标識濫用背後的多重漏洞。 事件中,涉事車主的行為看似是“狐假虎威”的小聰明,實則觸動了社會治理的敏感神經。公車标識的核心價值在于透明與監督,其設計初衷是規範公車使用、方便群衆舉報違規行為。但當這類标識淪為電商平台的普通商品,任何人都能随意購買甚至定制“監督電話”時,制度設計的嚴肅性便被消解殆盡。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類行為可能成為違法犯罪的“保護色”。試想,若有人僞造公車标識逃避交通檢查,甚至冒充公職人員實施詐騙,公衆如何分辨?政府公信力又将遭受何種沖擊? 問題的根源,在于監管“失守”。電商平台上,“公務用車”車貼明目張膽地标價5元,銷量動辄數千件,商家甚至承諾“無需證明即可定制”。這種近乎零門檻的流通模式,顯然與《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辦法》中“統一标識、嚴禁私用”的要求背道而馳。 但現實中,平台對此類商品的放任,監管部門對網絡亂象的滞後反應,讓違法成本低至可以忽略不計。涉事車主僅僅是被“批評教育”的處罰結果,更暴露了執法層面的乏力。如果違法行為的代價僅僅是撕下車貼、口頭警告,怎能遏制效仿者的僥幸心理? 更深層的問題,則在于公衆對“特權符号”的矛盾心态。一些人之所以熱衷僞造公車标識,本質是對“特權優先”潛規則的迎合。加油站加塞事件中,涉事車主利用僞造标識強行插隊,正是試圖借助“公務車”的權威壓制他人。這種心理的背後,是社會長期存在的“權大于法”認知偏差。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一場從技術到制度、從監管到觀念的綜合治理。 技術層面,不妨借鑒防僞标識的經驗,将公務用車标識升級為具備二維碼或數字水印的“電子身份證”,公衆掃碼即可驗證真僞;而在監管層面,電商平台須建立關鍵詞過濾機制,網信、市場監管部門則需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對違規商家重拳出擊。 總之,遏制這股歪風,既需要“露頭就打”的執法剛性,也需要構建防僞溯源的技術防線,更離不開社會對“特權思維”的集體摒棄。最關鍵的,是要讓每個人都明白:無論是公務車還是私家車,都應遵守交通規則和社會公德,不得利用虛假标識謀取私利或逃避監督。 撰稿/陳廣江(媒體人) " />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張亞勤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