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市兩會期間,多位代表聚焦于“一老一小”群體的福祉問題,為非深戶籍學齡前兒童醫保參保、老齡化挑戰、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等話題,提出了諸多建議。此外,随着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籌備工作的逐步推進,市人大代表圍繞如何借勢全運會,進一步提升深圳的文化旅遊影響力,提出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實操性的建議。
市人大代表陳雄英:建議允許非深戶籍學齡前兒童以家庭為單位參保
深圳這座經濟蓬勃發展的超一線城市,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無限的機遇,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非深戶籍人口在此定居生活。有數據顯示,深圳2024年末常住人口為1798.95萬人,而非深戶籍人口占比超過60%以上,總數超過1000萬人。在這龐大的非深戶籍群體中,學齡前兒童的數量亦不容忽視。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乎家庭的幸福,更是深圳未來人才儲備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
深圳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陳雄英提出将非深戶籍學齡前兒童納入深圳醫保參保範圍的建議。據了解,深圳已将非深戶籍的在園在校學生和符合條件的非深戶籍新生兒納入市居民醫保參保範圍,其他非深戶籍學齡前兒童尚未納入深圳市居民醫保參保範圍。
現有政策下,非深戶籍學齡前兒童無法像深戶籍兒童一樣順利參保,享受醫保待遇。這使得這些孩子在面對疾病時,家庭往往要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為此,陳雄英建議,參照非深戶籍新生兒參保做法,将在深居住的非深戶籍學齡前兒童納入市醫保參保範圍,進一步提升在深居住的非深戶籍家庭就醫幸福感和便捷度。同時建議,降低非深戶籍學齡前兒童參保門檻,優化相關流程。建議可依托父母在深圳的社保繳納記錄、居住證明等材料,允許非深戶籍學齡前兒童以家庭為單位參保,無需提供過多繁雜的證明材料,降低參保門檻,讓更多孩子能夠便捷地納入醫保體系。
市人大代表張世明:建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臨終關懷事業
近年來,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續上升,臨終關懷服務的需求也随之激增。臨終關懷作為一項旨在為生命終末期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支持的特殊醫療服務,不僅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更是完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環節。
相關數據顯示,“年輕”的深圳也面臨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以及臨終關懷服務需求增長的問題。在深圳這座經濟高度發達、人口密集的現代化都市,推動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市人大代表張世明指出,當前深圳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面臨諸多瓶頸。首先,在硬件設施方面,臨終關懷服務機構的數量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許多患者無法及時獲得專業照護。其次,在人才儲備方面,專業的臨終關懷醫護人員和心理咨詢師嚴重匮乏,導緻服務質量和深度難以保障。第三,在社會認知層面,大衆對臨終關懷了解有限,存在諸多誤解和偏見,限制了其推廣與發展。此外,在政策扶持與引導方面,現有的支持措施尚不完善,使得臨終關懷機構運營困難,缺乏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
張世明建議,深圳可以從強化政策扶持,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加大财政資金投入,并推動醫保覆蓋範圍擴大等方面努力,為臨終關懷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其建議,設立專項臨終關懷發展基金,用于支持臨終關懷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先進設備購置及專業人才培養等關鍵領域。同時,對積極參與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提供适當的财政補貼和稅收優惠,以有效降低其運營成本,并鼓勵更多機構投身于這一事業。此外,建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臨終關懷事業,通過公私合營(PPP模式)等方式,共同推進臨終關懷設施的建設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在服務模式上,張世明建議,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創新服務模式。鼓勵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臨終關懷服務,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供給體系。此外,建議深圳加強人才培養,優化隊伍建設,通過優化高校專業教育設置、加強在職人員專業培訓以及提高人才待遇與保障水平等措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于臨終關懷事業。
市人大代表潘豔:
建議聯動大灣區城市群推出跨城觀賽旅遊套餐
今年11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将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盛大舉行,其中,深圳市承辦閉幕式,并承擔羽毛球、射箭、遊泳、馬術、自行車、拳擊等比賽項目。全運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個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推動産業融合、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深圳作為重要承辦方,該如何抓住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契機?
市人大代表潘豔認為,這是一次全運會與深圳文旅發展的時代交彙,在籌備賽事期間,深圳對體育館、交通等基礎設施升級,将進一步夯實文旅根基。各大精彩吸睛的賽事活動,也将激發深圳文旅消費活力,并為深圳文旅融合創新和拓展文旅發展提供極大的想象空間。
對此,潘豔提出以賽促旅、以旅彰文,推動深圳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首先,構建“賽事+文旅”産品體系,開發體育主題旅遊線路,打造賽事衍生消費場景,并推廣“跟着賽事去旅行”模式,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推出跨城觀賽旅遊套餐,整合賽事門票、交通、酒店和景區資源,吸引外地遊客深度遊。
同時,要深化“城設”營銷與國際化傳播,提煉深圳文旅核心IP,借力體育明星與網紅效應,聯合旅遊博主、科技達人開展“全運打卡挑戰賽”,推廣深圳特色景點;借全運會契機,聯動大灣區城市舉辦“非遺體育文化周”,展示龍舟、武術等傳統項目,并引入國際體育文化展覽,增強文化吸引力。此外,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優化交通接駁、住宿升級等配套服務。
采寫:南都記者張豔麗
制圖:陳欣(豆包A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