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上海:深耕改革“試驗田”,構建發展新格局丨各地教育成就巡禮 |
2024-10-08 05:21:29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編輯:潘曉明 |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系統牢記囑托,砥砺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着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專欄,展示教育系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着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專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系列,通過一個視頻、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上海如何推進高等教育“兩個先行先試”—— ![]() 上海推進高等教育“兩個先行先試”—— 深耕改革“試驗田” 構建發展新格局 “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上先行先試,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優化教育布局結構上先行先試”,2023年4月25日,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啟動上海高等教育“兩個先行先試”。 上海市委、市政府随即謀劃出台了《關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服務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上海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十大專項計劃實施方案(2023—2026年)》,着力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撐,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上海力量。 優化調整高校學科專業布局,強化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和重點産業緊缺急需人才培養改革,開展特定領域急需人才精準培養,布局建設高校基礎研究新型高地,聚焦國家重大任務建設市級協同創新中心……上海充分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作用,着力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根本,以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兩翼,提升全市高校的服務力、貢獻度,更好擔當國家戰略使命,更好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優化專業結構,服務“國之所需” “學校現有45個本科專業,其中37個與上海市‘三大先導産業’‘六大重點産業’密切相關,占比達82.2%。”日前,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迎來了設立5周年的關鍵發展節點,而地處臨港新片區腹地的上海電機學院也和這片創新熱土一起迎來了新的發展增長極。 “臨港需要什麼人才,我們就辦什麼專業,最快做好供需對接。”上海電機學院院長龔思怡介紹,近年來,該校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上海市和臨港新片區重點發展領域,積極布局增設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機器人工程等重點産業所需學科專業,為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行業産業領域提供緊缺急需人才支撐。 随着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對高校學科專業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數據統計顯示,上海高校專業布局存在理工農醫類專業布局和培養規模偏小、重點産業和數字經濟相關專業人才供給不夠等情況。 今年2月,上海市教委出台強化重點領域人才精準供給、動态調整高等學校招生結構規模的實施方案,明确各高校“一校一案”編制學科專業布局和招生結構規模調整方案,采取增量傾斜和存量調整相結合的方式,擴大理工農醫類學科專業招生規模,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學科專業與産業鍊、創新鍊、人才鍊的相互匹配、相互促進。 主動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為高校聚焦辦學特色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上海海洋大學是上海唯一的一所涉農“雙一流”建設高校。近年來,學校圍繞水産、糧食、海洋、生物四大特色持續優化院系布局和學科專業設置,堅持“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探索出一條應用研究型地方高校的特色化内涵式發展之路。 “我們對學校所有的招生專業進行分析診斷,合并、撤銷了一些人才培養能力相對薄弱、不能适應未來時代發展需求的專業,新增了‘人工智能’‘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專業,今年已經開始招生。”上海海洋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玉峰告訴記者,2022年至今,學校已經優化調整9個專業,并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一體化監測評估布局,未來還将進一步調整,力争到2026年理工農類專業招生比例達到65%以上。 為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學校還進行了院系優化調整,新組建成立了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持續強化建設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謀劃籌建國家級大洋漁業生物資源種質庫和國家全球大洋漁業資源科學調查中心,成立海洋科學與生态環境學院,聚焦深淵海溝、深海冷泉和極地海洋,搶占極端環境研究前沿高地。 高校的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要緊貼國家和産業需求,這是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産業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目前,上海各高校正在聚焦各自辦學特色優勢,加速專業結構布局優化,以需定供深化人才供給側改革。根據計劃,到2026年,上海理工農醫類高職專科、本科、研究生招生占比将分别較2023年提高至少10%、10%和5%。 學科專業的優化調整也直接推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精準對接生物醫藥産業鍊,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新申請布局“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并依托市域産教聯合體搭建園企校産教融合育人新平台,園企校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标準,深入園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課堂搬到企業生産一線。 “駐企培養能夠精準對接企業崗位實際需求,縮短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距離,立足産業需求提升人才培養内涵,同時促成了學生‘零距離’高質量就業。”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蔡紅說。 創新培養模式,培育“國之棟梁”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銜接将是未來發展的熱點,希望能朝這個方向進一步了解和提升。”8月18日,同濟大學迎來2024級本科新生,來自江蘇的卞恺潤同學對自己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充滿憧憬。 卞恺潤就讀的是同濟大學今年在國豪書院工科試驗班(國豪精英班)基礎上新設的未來技術班。面向未來技術發展,未來技術班的學生将深度進入“人工智能+”交叉領域(機器人、智能網聯車輛、工業互聯網、智慧空間),享受“大一體驗所有領域,大二進入心儀領域,大三選擇領域方向,大四确認領域專業”的獨特學習方式,實現跨院系、跨學科的“AI+”領域本研貫通培養。 “在人才的培養方式上我們做了很多創新,比如,構建項目制課程體系,每個學期都會有核心主題,以項目實踐貫穿理論課程,用科研創新帶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實行更為靈活的學分制,有25%左右的學分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修讀。”同濟大學國豪書院執行院長尹學鋒介紹。 國豪書院的創新舉措隻是上海高校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海高校持續強化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着力培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緊缺急需人才。 2023年9月,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上海)成立,同時成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産教融合聯合體,聯合上海市高水平大學、領軍企業、國家實驗室等平台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積極打造人才培養和科技産業創新特區。依托這一“國字号”平台,上海各高校開啟産教深度協同育人改革新篇章。 上海還分類制定出台改革方案,積極開展特定領域急需人才精準培養。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上,依托華東政法大學組建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聯盟,建設10個上海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在國際組織後備人才培養上,依托高校優勢學科精準培養和輸送後備人才,取得初步成效。 與此同時,各高校還積極深化與中學的合作,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機制。在牢牢守住公平底線的基礎上,上海依托複旦大學創辦“數學英才班”,依托優質高中探索數學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同濟大學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5個基礎學科中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大學和中學聯手推進人才早發現、貫通式培養新路徑。 上海還改進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材,努力創建“市—區—校”協同、“校—家—社”聯動的“大科學教育”工作格局,面向全體學生培育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學隻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必須把這個環節鑲嵌在整個教育生态之中,才能夠發揮拔尖創新人才的整體效應。”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周彬表示。 夯實基礎研究,胸懷“國之大者” 真正的原始創新來自基礎研究,作為基礎研究的前沿重鎮,高校如何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真正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上海依托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布局建設兩個基礎研究新型高地,面向全球集聚優秀青年科學家,聚焦數理化天地生等基礎學科開展原創性、高風險、長周期科研,為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骛探索人類未達之境創造優越的學術和待遇環境。同時,支持部分有條件的高水平大學,瞄準特定基礎學科領域,凝練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底層技術攻關。 2023年11月7日,複旦大學相輝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面向全球集聚人才,營造最寬松的學術環境,聚焦攻關具有前瞻性、挑戰性、高價值的關鍵科學難題,提供10年以上的長周期支持和個性化、人性化服務。 “中國的基礎研究經過40年的積累,已經到了自由探索、真正趨向突破性科學問題的時候。”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趙東元表示。 相輝研究院建立活躍的學術開放交流機制,積極打造相輝高端學術講壇品牌,截至目前已舉辦5場,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基礎醫學、數學等基礎學科,邀請了海内外20餘名前沿學者作學術報告和點評,每場都能吸引百餘名不同院系師生參與,彙集優秀基礎研究人才碰撞思維,營造活躍的基礎研究跨學科交流生态。 同樣向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張開懷抱的還有上海交通大學思源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由校長丁奎嶺院士領銜的思源研究院專家委員會、管理委員會,建立以“大師薦人才、人才薦人才”等多渠道主動尋覓跟蹤機制,不拘一格彙聚全球頂尖基礎研究青年人才,建立10年長周期穩定投入支持機制,打造科技人才“強磁場”,支持鼓勵甘坐“冷闆凳”、勇闖創新“無人區”的基礎研究人才。 如今,複旦大學在首批6名“相輝學者”基礎上,已進一步引進8名“相輝學者”,最年輕的僅29歲。上海交通大學在首批3名“思源學者”基礎上,已經形成17名“思源學者”候選名單。 文字 | 任朝霞 來源 | 《中國教育報》、育見新聞視頻号 (“微言教育”微信公衆号) EUQOYFAGJGQADA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