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普拉提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這個數字時代的傳播奇迹背後,藏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當新生代偶像的平均職業壽命縮短至3.2年(據《2024中國娛樂産業白皮書》),45歲的謝霆鋒何以持續占據公衆注意力28年?或許答案就藏在他不斷蛻變的身份圖譜裡——從世紀末的搖滾少年到新世紀的銀幕硬漢,從米其林餐廳裡的煙火廚神到商業版圖裡的資本操盤手。
在清華大學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Z世代偶像認知調查報告》中,研究者将這種持續轉型稱為"符号再生現象"。謝霆鋒的特别之處在于,他每次轉身都精準踩中時代脈搏:千禧年初用《謝謝你的愛1999》唱響青春躁動,影視黃金期憑《線人》斬獲金像影帝,移動互聯網時代借《十二道鋒味》完成形象重塑。就像他在鋒味實驗室裡調配的分子料理,總能在恰當時機将個人特質與時代元素發生化學反應。
斜杠人生背後的時代密碼
當我們翻看謝霆鋒的職場履曆表,會發現這簡直是本跨界生存教科書。最新工商登記信息顯示,他名下的鋒味(中國)有限公司已拓展至12個業務闆塊,從食品加工到影視制作,從智能廚具研發到音樂版權運營,構建起估值超30億的商業生态。這種看似無序的跨界,實則暗含清晰的商業邏輯:用内容IP打通消費場景。
在杭州某MCN機構的案例分析課上,講師将謝霆鋒的轉型路徑制成思維導圖:音樂人時期積累的創作能力,轉化為影視作品中的角色塑造力;演員身份帶來的公衆認知度,轉化為美食節目的信任背書;而"鋒味"IP的成功又反哺音樂事業,形成内容生态閉環。這種"能力遷移矩陣"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藝人效仿——據天眼查數據,2024年藝人跨界創業項目同比增長217%,其中76%選擇多賽道布局。
但鮮少有人注意到,謝霆鋒的每次轉型都伴随着對傳統規則的突破。當年他帶着米其林團隊在敦煌戈壁搭建臨時廚房時,制作團隊認定這種"反綜藝"操作會趕跑觀衆。結果節目播出後,"沙漠烤羊排"片段單集播放量破2億,彈幕裡飛過的"這才是真·荒野求生"成為年度熱梗。這種打破場景限制的勇氣,或許源自他少年成名的特殊經曆——16歲簽約英皇時,就不得不在鎂光燈下學會與規則共舞。
情感叙事中的公衆凝視
如果說謝霆鋒的事業版圖像部商業傳奇,那麼他的情感曆程就是本社會觀察筆記。從"鋒菲戀"到"鋒芝戀",再到世紀複合,這些情感切片意外成為了解中國娛樂産業變遷的棱鏡。北京大學社會心理學課題組的最新研究顯示,謝霆鋒25年情感曆程的相關讨論,完整呈現了公衆對藝人私生活态度的三次轉向:2000年代的道德審判、2010年代的娛樂消費、2020年代的價值解構。
在抖音最新爆火的"鋒味人生"二創視頻中,UP主用AI技術将謝霆鋒不同時期的影像資料與對應年代的社會事件混剪。當2002年"頂包案"的新聞畫面與2024年某頂流稅務風波并列時,彈幕裡飄過"原來輿論場的遊戲規則早就變了"的感慨。這種時空對話式的呈現,恰好印證了中國傳媒大學王教授的觀點:"明星私生活早已不是單純的娛樂話題,而是大衆建構價值認知的參照系。"
值得玩味的是,在豆瓣"考古俱樂部"小組裡,年輕網友正在用新時代的話語體系重新解讀舊聞。有人将謝霆鋒的婚戀選擇類比為"開放式關系實踐",有人從商業聯姻角度分析"鋒味"品牌布局,甚至出現用MBTI人格理論解析他情感決策的萬字長帖。這些解構看似荒誕,實則反映了Z世代對公衆人物認知方式的轉變——他們不再滿足于媒體構建的單維人設,而是渴望通過多維數據拼湊立體畫像。
重啟音樂版圖的文化意義
當謝霆鋒宣布重啟巡演時,行業觀察者更關注這個決定背後的産業信号。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24年度報告顯示,懷舊型演唱會占比已從2019年的17%飙升至58%,但同質化競争導緻上座率持續走低。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謝霆鋒團隊卻反其道而行,将巡演主題定為"未完成時态",舞台設計融入全息投影和AI實時交互技術——這顯然不是場簡單的回憶殺。
在提前曝光的歌單裡,經典曲目占比不到40%,其餘都是全新創作。這種"新舊配比"暗藏玄機:既滿足情懷消費需求,又避免被貼上"啃老本"标簽。更值得關注的是票務策略,主辦方與區塊鍊平台合作推出"音樂NFT門票",持有者不僅能觀看演出,還能獲得數字專輯優先購買權。這種将演出、音樂發行、粉絲經濟打通的模式,或許正在重塑傳統演唱會的商業邏輯。
站在文化觀察的角度,謝霆鋒的音樂回歸更像是場行為藝術。當算法統治流量、短視頻切割注意力的當下,他試圖用兩個小時的真實演出重建集體儀式感。這讓人想起他在《鋒味》某期節目中的感慨:"現在人人都在追逐15秒的高潮,但有些味道需要文火慢炖。"或許這場巡演的真意,不在于證明歌手謝霆鋒的回歸,而是以音樂為媒介,完成一場關于時間價值的公共讨論。
結語
當我們在搜索引擎輸入"謝霆鋒"時,跳出的關聯詞條恰似時代的切片:"星二代""頂流始祖""廚神""商業奇才"。這些标簽拼湊出的,不僅是個人奮鬥史,更是華語娛樂産業的進化簡史。在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今天,謝霆鋒的持續"破圈"證明:真正的頂流從不是算法喂養的産物,而是能在時代浪潮中不斷重構自我的覺醒者。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或許我們會發現:謝霆鋒最成功的作品,從來不是某張唱片或某部電影,而是用25年時間書寫的這份"斜杠生存指南"。當新世代的偶像們在練習室裡揮汗如雨時,這本指南正在提示:比保持熱度更重要的,是掌握随時重啟的能力。畢竟在這個加速疊代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 />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普拉提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