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塞北大同“向美而行” 助力鄉村“和美之變” |
2024-10-04 07:58:04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編輯:潘曉明 |
大同5月31日電 題:塞北大同“向美而行” 助力鄉村“和美之變” 作者 胡健 馬靜波 農家小院花團錦簇,種植養殖基地生機勃勃,溫室大棚排列有序,處處洋溢着現代化氣息。近年來,山西塞北地區大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廣袤農村正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内涵美”轉變。 以弘揚文明之“力”推動和美鄉村提質 近兩年來,大同市以創建文明縣城、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為牽引,開展農村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目前,大同市共有全國文明村鎮10個、省級文明村鎮33個、市級文明村鎮197個,星級文明戶約12.8萬戶。 ![]() 同時,大同市還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組織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大同市各縣區依托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2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80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通過農民夜校、鄉村大喇叭、微信群等形式,宣傳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先進鄉村,引導民衆摒棄“高彩禮就是婚姻‘保命符’”的錯誤觀念,将不收高價彩禮、不大操大辦納入村規民約和星級文明戶評比、文明村鎮創建中。 此外,大同市還持續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制度,規範移風易俗辦事流程。大同市文明辦會同大同市民政局推動各縣區進一步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補入“移風易俗”相關内容,村兩委依托紅白理事會,完善相關制度,明确婚喪嫁娶事宜辦事程序、彩禮酒宴标準,形成“有人管、按章辦、機制全”的工作機制,引導村民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 以環境整治之“筆”描繪和美鄉村圖畫 “不論是污水管網建設,還是清理溝渠、硬化道路、改造廁所,村民都主動加入進來,我們村過去又髒又臭的旱廁變成了幹淨的衛生間,原來随處可見的草堆改成了規整的小菜園,過去遍地走的雞鴨圈進了籬笆欄,村民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同市雲州區倍加造鎮營坊溝村黨支書記蔣亭說。“村裡注冊了60名文明實踐志願者,由9名村民組成的清潔環衛隊進行早晚兩次保潔,還建立了衛生清潔長效機制,促進環境整治制度化、持續化。” ![]() 截至2023年底,大同市擁有農村戶用衛生廁所154906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47.6%,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7.89%,農膜回收率88.76%,大同市現有稭稈規模化利用主體317個。在深入進行農村改廁基礎上,大同市還全面加強稭稈處理力度,去年,全市稭稈可收集資源達128萬噸,綜合利用率93.59%。 今年,大同市又繼續實施26個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項目,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1%以上。建設集鎮污水處理廠6座、村灣污水處理站183座,基本實現處理全覆蓋。深埋三格化糞池式、糞污集中無害化處理式(通風改良式)等改廁模式極大改變了農村如廁環境。 ![]() 以基礎建設之“手”提升配套設施“硬實力” 今年,大同市财政持續加大投入力度,預算安排支持農業發展資金3000萬元,安排财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56億元,其中支持鄉村産業發展比例高于60%。去年以來,大同市農村公路完成新改建裡程7351.612公裡,危橋改造31座,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772.744公裡,累計完成投資75.9億元,解決了87個鄉鎮、1426個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難題,大同市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農村熱點區域5G網絡、燃氣管網、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和群衆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縣、鄉、村三級電商網點全域覆蓋。 這些投資不僅改善了農村的交通出行條件,還優化了全市的公路路網結構,為和美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 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大同市制定《大同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路燈亮化工程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一環。目前,大同市太陽能路燈亮化的行政村已達到84%以上,并計劃到2025年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 如今,“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一村一片林、一村一片景”的鄉村綠化新格局正在大同市廣大鄉村逐步形成。(完) EUQOYFAGJGQADA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