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05 19:48:51 來源:網絡
長春7月22日電 (李丹)第四屆黑土地保護利用國際會議22日在吉林長春召開,多國專家學者分享黑土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踐經驗,并進一步探讨解決黑土退化問題的創新方法和可行性建議。
全球有四大黑土區,中國東北黑土區是其中之一。目前,該地區被譽為中國糧食生産的“穩壓器”和“壓艙石”,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張佳寶介紹,中國通過“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強化科技創新,在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及裝備研制等方面取得階段性突破,并成功構建了“龍江模式”“梨樹模式2.0”“大安模式”“大河灣模式”等創新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實現規模化推廣應用。
據了解,上述模式均可有效實現黑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其中,“龍江模式”采取實施稭稈翻混、碎混和覆蓋還田等方式,“梨樹模式”主要采取稭稈全量覆蓋、免耕播種等方式。
黑土地保護是全球性課題。張佳寶表示,相關國際組織、各國科研機構、企業界以及科學家應該加強溝通與合作,加強信息共享與經驗交流,共同推動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美國土壤學會理事長Michaeal L. Thompson對比分析了美中兩國的黑土地。他表示,美國和中國的黑土主要分布在半幹旱和半濕潤氣候區,土壤質地相似,玉米和大豆都是主要作物,綠色生産在兩國都很重要,兩國業界均應關注侵蝕、酸化、鹽堿化、畜禽糞便堆漚導緻的污染等問題。
Michaeal L. Thompson分享了美國艾奧瓦州黑土地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該州土壤有機質因受到侵蝕而流失,為此不得不通過調整耕作方式、保護草原帶等措施促進土壤健康。他呼籲加強跨學科、跨文化的國際合作,以應對黑土保護難題。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土地與水資源司官員佟玉欣建議,應積極支持黑土可持續管理的國家計劃、國家項目,各國通過在線讨論、制定評估協議等方式,推動全球黑土管理的标準化與協作。(完)
FDSFDFSWQEWQEQHE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