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韓慧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在書中,這位追蹤日本青年問題三十年的專家,用大量真實案例告訴我們:當整個社會的天平傾斜時,再多雞娃也難以抵消結構性壓力。 通過今天這篇文章,我會把書中有價值或新穎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大家的育兒規劃帶來一些啟發。 “最懂日本年輕人”的學者,有什麼新發現? 在東京大學任教的山田昌弘,被譽為是“最懂年輕人的人生觀察家”。他在書裡揭示了日本當代社會的三個紮心真相: 1.學曆不再是保險箱 山田昌弘認為,日本這代年輕人遭遇的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是“結構性擠壓”。 日本企業終身雇傭制瓦解後,正式崗位十年減少23%,導緻每10個大學生中隻有4個能當正式工,剩下的隻能成為合同工或自由職業者。 如今在日本,早稻田畢業生送外賣也不再是新聞。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社會能提供的“好位置”越來越少。 2.家族庇護網的瓦解 書中描寫的京都陶藝世家次郎家,是日本“代際共貧”的一個典型縮影: 次郎父親計劃用養老金資助兒子開店,卻發現自己的養老金替代率隻有40%(1990年為62%); 次郎為照顧中風母親,被迫放棄東京工作機會,在老家便利店打工月入18萬日元; 全家蝸居在40年老宅裡,連冬季取暖費都需精打細算...... 這種現象在日本年輕人中已經相當普遍: 30歲以上“啃老族”中,56%的父母養老金不足自用,于是形成了“子女啃老→父母啃儲蓄→全家下沉”的死亡螺旋。 書中特别指出,這種危機不同于傳統貧困——因為次郎家曾是标準的中産階級,父親退休前年薪達800萬日元,如今卻因醫療支出激增(70歲以上老人年均醫療費84萬日元)和通脹壓力(2023年食品價格漲9.1%),讓兩代人同時陷入生存焦慮。 3.保守成了日本年輕人的生存法則 書中連續追蹤的大阪青年雄太,活成了時代的标本: 高考複讀2年上二流大學,求職被拒28次後成為711合同工; 35歲仍與父母同住昭和時代老宅,拒絕所有相親安排; 每天通勤3小時隻為保住時薪1300日元的工作。 書中用“安全繭房”比喻這種現象:當上升通道收窄、墜落成本過高,年輕人會自發選擇“靜止抗風險”。 考公務員、住父母家、不結婚的日本“安全三件套”,正在取代年輕人曾經擁有的冒險精神。 為什麼年輕人會陷入“努力通脹”? 書中講述了一段年輕人采訪: 深夜的東京新宿街頭,27歲的田中坐在便利店吃打折飯團。 他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經濟學部,這是父輩眼中“金飯碗專業”。但此刻,他正在統計今夜的銷售額——這份時薪1200日元(約合60元人民币)的兼職,已經是他今年第3份工作。 “我父親總說,他那個年代隻要考上好大學,人生就能自動進入安全區。”田中在訪談裡苦笑。 這句話多麼耳熟,其實,我們國内父母在教導子女“好好學習”時,也會順理成章地認為,隻要孩子勝在學業上了,就會有美好的未來。 然而,田中的遭遇在日本并非孤例: 2023年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局數據顯示,30歲以下青年正社員比例跌破50%,平均年收比1990年同期下降18%(扣除通脹因素)。 更紮心的是,這些年輕人往往比父輩更努力——田中每天要工作12小時,同時打着2份零工,但月收入仍比父親同齡時低23%。 田中教授稱呼這種現象為“努力通脹”: 年輕一代需要加倍地努力,卻隻能換回比上一代少得多的回報。一些曾經努力就能置換到的社會保險栓,也已經不複存在。 山田教授算了一筆賬:按當前薪資增速,1985年出生的日本人,終其一生積累的财富将比父輩少37%。 “努力通脹”現象造成了日本年輕一代的普遍倦怠感。更為刺痛年輕一代的,不是他們自己經濟狀況的下滑,而是人生“希望感的蒸發”。 82%的日本青年認為“未來不會更好”,這個數字在1990年僅為19%。 “看着退休的父母還在打工補貼我,突然覺得人生像被困在琥珀裡。”26歲的護士美咲這樣描述自己的窒息感。 書裡還記錄了一個真實的畢業落差故事: 京都女孩惠子,父母賣掉祖傳的和服店供她讀文學碩士。 當她捧着早稻田大學學位證書求職時,卻發現連出版社校對崗位要求“有AI文案生成經驗”。 根據書中統計,2023年日本文科生從事專業相關工作比例僅41%,而在1990年,這個數字是78%。 這種努力通脹的背後,也反映出日本教育體系與真實的産業需求的斷裂。 書中引用三菱UFJ銀行的招聘數據進行了說明:2010年,銀行需要50%的金融專業畢業生,到2023年這個比例降到12%。 造成這個轉變的原因是“銀行後台工作模式的變化”。因為在縮招金融畢業生的同時,銀行大量擴招了會Python的數據分析員。 某高管在訪談中直言,他們更需要擅長AI的技工,而不是寫俳句的碩士。 在我們這些家長看來,這種教育與就業的錯位,簡直就是焦慮變成了現實。大量人文專業學科被求職現實擊退,學習時的規劃趕不上畢業時的變化。近幾年,社交媒體最火熱的話題也一直圍繞着“百萬留學歸來,月薪不過萬”的故事展開。 以上種種,引發了第三種現象:年輕人當中的保守主義回歸。 前面提到的大阪男孩雄太,是當代日本青年的生存樣本。 “不是沒有想過改變。”雄太撫摸着高中時獲得的機器人競賽獎杯,“但看到前輩創業失敗欠債870萬日元,連結婚都不敢告訴女方父母......”他的聲音越來越低。 這種恐懼正在重塑整個世代的性格,創業率僅1.3%。相應的還有婚育年齡的推後,初婚年齡男性33.1歲、女性31.4歲,均創曆史新高。 書中用“安全繭房”形容這種現象:當社會上升通道收窄、失敗成本飙升,年輕人會自發選擇最保守的生存策略。 就像東京流行的“三不青年”——不跳槽、不結婚、不搬家,用生活上的靜止對抗人生可能出現的風險。 東京等大城市甚至出現“蟄居族”新變種:白天是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晚上住在網吧隔間,隻為存錢應對“35歲被裁員”的恐懼。 日本年輕人的困境與突圍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和我一樣着急,年輕人如果都懈怠了,誰來為未來奮鬥? 其實,日本政府确實在嘗試推出政策來應對年輕人困境,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首先是2020年推出的“同工同酬法案”:日本強制要求企業對正式工與非正式工提供同等薪資。東京某家電企業合同工月薪提升11%,但仍有67%企業通過“調整崗位名稱”規避監管。 其次是政府會對于終身職業發展進行補貼:30歲以下青年參加職業培訓,政府可以補貼學費的70%。 再次,教育界也引發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政府從2024年起削減30%文科預算,轉向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代表科技類的學科。著名的早稻田大學理工科擴招23%。然而企業仍然反饋:新畢業生實操能力仍不足。 以上都在我們能理解的範疇之内,但近兩年,在日本的招聘市場上,還出現了一些頗為費解的“反常現象”: 比如,“簽約獎金大戰”——松下為應屆生開出入職獎勵50萬日元,豐田生産線崗位甚至免筆試錄取。 背後的真相是:日本制造業45歲以下工人缺口達37萬人。 再比如“提前退休優待”計劃——一些大型企業會通過這個計劃,最高補償36個月工資,鼓勵員工提前離職,從而騰出崗位給年輕人。 但根據書中作者的統計:離職老員工中,42%轉投中小企業再就業,又造成二次擠壓。 還有一些企業開始不再盲目信奉“學曆至上”,比如優衣庫于2023年在考察中,降低了學曆篩選,而重點考察"危機應對測試"。 三井物産原本更傾向于招聘名校生,卻有某“不知名大學”畢業生,因為在一次地鐵突發的停電中積極組織疏散乘客,被破格錄取。 但是這些政府和大企業的舉措,對于解決社會普遍問題,都達不到太好的效果。 雖然法律規定禁止年齡歧視,但Recruit集團調研顯示:30歲以上應聘者獲取面試機會仍需多投遞47%的簡曆。 大阪IT企業求人倍率3.2(3個崗位搶1人),而北海道漁業公司求人倍率0.3(10人搶3崗)。年輕人甯願在東京打零工也不願離開。 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在這本書裡,山田教授沒有給出标準答案,但書中三個案例啟發我們: 1.抗挫力比成績單更重要 這個時代需要“随時重啟人生”的勇氣。前面提到的臨時在便利店打工的女孩,用三年時間考取了無人機駕駛證,成功轉行電力巡檢員。 2.“跨界能力”才能穿越經濟周期 書中轉型成功的青年,大部分都掌握“專業技能+新媒介運營”雙重能力,比如會編程還能拍科普視頻的工程師。盡可能多地掌握“跨界能力”,才能在不同的經濟階段,找到不同的轉型定位。 3.要能主動在社會中,為自己構建支持網絡 比如律師幫設計師審合同,程序員教教師用AI工具,形成互助共同體。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在尋找裂縫中的光”,書裡面那些轉型成功的年輕人,都不是縮起來的失意者,而是不停地求索各種新的機會。 正如書中所說:“當電梯式上升通道消失時,更需要培養攀岩者的生存智慧。” " />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韓慧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