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04 23:24:40 來源:網絡
300多頭亞洲象在雲南“溜達” 如何與它們保持“安全距離”?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今天,一起關注我國對亞洲象種群的監測預警。經過多年努力,我國亞洲象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分布範圍不斷擴大。大象數量多了,領地大了,對它們的監測和呵護也更加精細了。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野外數大象,摸清大象種群數量,是個技術活,更是個體力活。雲南省林草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前,雲南省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增長至300多頭;分布區快速向北擴大到3個州市、11個縣市區、61個鄉鎮,而且今年繁育期又迎來象寶寶出生高峰,數量還在不斷擴大。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亞洲象監測中心主任 譚栩吉:以往我們在算大象數量的時候,是通過大量的地面監測人員,還有我們的護象隊,通過野外對亞洲象的取食痕迹或者是活動痕迹進行跟蹤。
西雙版納外,普洱也是野生亞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根據普洱市林草局提供的數據,目前已監測到有180多頭亞洲象活動于普洱境内,約占我國亞洲象種群數量的六成以上。
全市現有100多名亞洲象監測員,發現亞洲象活動軌迹後,他們會第一時間将情況以短信、微信和村寨廣播的方式告知村民。
普洱市林草局高級工程師 楊勇:起霧大、樹林深,人和象必須有個安全距離,所以種群的數量就很難監測準确,這是一個盲區。
記者:現在這種情況改變了?
普洱市林草局高級工程師 楊勇:現在用熱成像無人機來監測,更準确,彌補了人工監測的不足。
調查顯示,近年來,雲南亞洲象種群呈現3個明顯變化:數量增長、種群擴散、習性改變。
一方面反映了雲南省加大亞洲象保護帶來的成效;一方面也帶來幸福的煩惱:野象由原來的“怕人”,變成了現在的“伴人”活動,它們頻繁進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發生改變,人象活動空間高度重疊。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監測預警手段避免人象沖突,雲南一直在探索。
總台央視記者 蔣樹林:雲南是亞洲象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這個數字大屏是亞洲象監控預警中心,上面可以看到亞洲象出沒的熱力圖。除了靠我們的護象隊和監測隊員的這種傳統的人工監測大象之外,還有天上的無人機和地面上的紅外相機,幫助我們在野外數大象和守護大象。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亞洲象監測中心主任 譚栩吉:從監測識别大象到發出預警,隻需12秒左右。平台建設以來,在系統布設範圍内未發生過人象沖突事件。現在有了無人機和全自動紅外相機,亞洲象的實時監測就更為準确。
除了摸清亞洲象種群的數量和家底,信息化助力監測大象的日常,也為保護大象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字、圖片和視頻。譚栩吉給記者展示了平台拍攝的尤為珍貴的一個視頻片段,從這個畫面不難看出,亞洲象保護的空間和潛力還很廣闊,甚至一些傳統觀念和過往經驗在不斷發展下,有了颠覆性的轉變。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亞洲象監測中心主任 譚栩吉:以往亞洲象的活動是由1到2頭成年母象作為領頭象,帶着家族遷移。通過無人機監測或者紅外相機監測,我們發現也有成年的公象作為領隊象。
根據亞洲象監測預警的遠景規劃,下一步雲南将打造“智慧版納”保護地監測體系,建設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運用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繼續加強保護地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及時掌握自然保護地資源動态變化和人為活動情況,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野生動物的保護。
精細!全天監測 分步驟完成野象預警
完成一次野象預警,總共要幾步?野外如果和這個森林之王“不期而遇”,又該怎麼辦?總台記者梳理追象、拍象過程中的有趣瞬間,并結合專家和監測隊給出的小妙招,從以下幾個環節給出答案。
淩晨5點,熱帶雨林裡還是黑乎乎一片,依稀瞧見幾隻移動的龐然大物,但卻始終沒傳來與它們體積相稱的響聲。
無線遠傳紅外相機拍下了它們,是野象!
它們厚厚的腳掌肉墊,給行走做了自動“消音”。如果是在我們身後不遠處,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忽視它們的到來,出現危及生命的情況。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 李鵬:亞洲象對球體、圓柱體還有帶一些飄帶的,帶狀細狀的這種物體它很感興趣。它愛玩兒。
作為森林中的旗艦物種,野生亞洲象目前在中國僅存約300多頭,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3個州市。
人象沖突,一直是亞洲象保護中面臨的難題。過去采取的措施是把野象管住,但野象身軀龐大,且無法有效地限制其覓食方向、區域,隔離欄、防象溝等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如今我們采取了新的做法——監測預警。告訴人們哪裡有象,比阻止象去往哪裡更加靈活,更加可行。為了弄清楚野象的活動,我們在亞洲象經常往返通行的廊道西雙版納關坪村,布置了聲光預警監測系統,對野象活動進行全天監測。
那麼完成一次野象預警,總共要幾步?
第一步:有什麼東西走過?紅外相機:拍!
第二步:短信、微信、電話通知負責值守的管理人員或者對講機呼叫監測隊。
第三步:是大象或不是大象?是大象,後台自動發布預警信息。
第四步:接收到指令後,開始大喇叭模式。
從亞洲象預警監測項目開展以來,在覆蓋區域内,未發生因人象突然正面相遇而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為當地村民生産、生活提供了一層安全保障。
項目配套開發了後台管理平台,用于連點成片的網絡信息交流,布設了177台智能廣播,雲計算中心研判前端設備回傳的影像數據存在亞洲象後,實時發送指令至智能廣播及手機App,提醒附近民衆注意出行安全,遠離象群出沒區域。從數據采集至預警發布達到秒級,實現實時預警。“亞洲象監測預警平台”自上線運行以來,累計預警超10萬次,有效緩解了“人象沖突”。 FDSFDFSWQEWQEQHE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