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40萬可當選?“洋院士”瘋狂擴招!

                    2024-10-01 02:04:07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北京5月15日電(張钰惠 袁秀月)近日,西安一名90後博士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成為“世界唯一一位90後院士”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洋院士”的含金量遭受質疑。

                      網上流傳的一份名單中,2021年至今,60多名國内人士戴上了這一頭銜,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企業高管。“洋院士”含金量質疑下,他們正緊急去掉頭銜。

                      截圖自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

                      “洋院士”們正緊急去掉頭銜

                      “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相關信息引發輿論關注後,5月7日至8日,有媒體查詢發現,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此前被指“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國人”的“院士電子百科全書”頁面一度消失不見;5月9日,該頁面再度出現,但名單中部分疑似中國人的人名不見了。

                      5月15日,查詢發現,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的“院士電子百科全書”欄已不再顯示。

                      “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勳儀式在京舉行”“XXX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院士”……近年來,此類消息層出不窮,并多次出現在高校、社會組織和媒體的通報及報道中。

                      梳理發現,網傳名單中的60多名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目前僅有十多位院士的當選消息還在其所在高校或企業官網、當地官方平台的通報中,多篇院士當選消息已被高校官網或官方平台删除,不過仍有多位人士的百度百科保留“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頭銜。

                      針對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現象,中國科協近日發文呼籲,各部門機構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台。

                      社交平台截圖

                      遭受争議的“洋院士”還有這些

                      其實,不僅是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近年來,還有一些海外院士遭受争議。

                      去年12月,針對某高校90後教授當選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有網友評論“含金量低”。今年2月,有B站up主質疑某幾位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沒有過硬的研究成果,在網上引發熱議。

                      注意到,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關于如何評選外籍院士的帖子。在這些帖子中,除了歐洲自然科學院,在列的機構還有俄羅斯工程院、俄羅斯自然科學院、烏克蘭國家工程院等。

                      上述機構均顯示為“公共組織”。俄羅斯工程院的官網上,介紹其為“全俄公共組織”。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官網顯示,其“自1991年以來一直作為公共自治組織運作”。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官網顯示,這是一個“全俄羅斯公共創造性科學組織”。歐洲自然科學院院長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iy),還是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及名譽首席科學秘書。

                      其中,俄羅斯自然科學院的維基百科特别标明,該學院與俄羅斯科學院沒有關聯,因許多成員缺乏科學資曆而受到批評。

                      上述機構中,很多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近年來不斷擴大其院士隊伍。例如,據媒體估計,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數量增長300%。發現,還有學者一人便擁有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三個頭銜。

                      近日,咨詢一位中介關于評選外籍院士的信息,被告知“目前比較敏感,這個時候别申請,過段時間”。

                      “克萊登”式院士為何有市場?

                      争議之下,有網友用“克萊登”式院士和方鴻漸代指“洋院士”。外籍院士都是山寨院士嗎?“克萊登”式院士為何有市場?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類似組織機構按相關國家的制度的确存在,隻是不像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這樣有公權力做信用背書。而中外的制度、文化差異給了太多人鑽空子的機會。

                      一位高校學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很多國外院士确實是很高的榮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但國外同時也存在很多民間機構,甚至山寨機構,院士的頭銜可以花錢購買,對此需要理性看待和辨别。

                      該學者認為,“洋院士”之所以在國内有市場,是因為院士的頭銜不隻是學術榮譽,還跟利益挂鈎,能夠參與資源分配,“利益太大了,就會導緻有人願意花費資源去謀求,有人也會願意被資源收買”。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對表示,國内社會對院士頭銜有一種超越學術的追求。由于需求遠遠高于供給,導緻了許多人“買院士”。在這一土壤環境下,建立規範專業的評價機制,減少學術榮譽的功利性,是消除“洋院士”井噴現象的基礎。(完)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