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一個“氣球”讓噪聲消失不見 新科技新舉措解決擾民“老大難”

                    2024-10-04 20:35:36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家門口”的噪聲污染問題,事關生态建設和百姓生活。今年1至8月,全國生态環境投訴舉報管理平台共接到投訴舉報167327件,噪聲類投訴舉報99807件,占所有投訴舉報量59.6%。

                      根據《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3年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等8個超大城市噪聲投訴舉報占總量的三成以上,顯示噪聲投訴與人口密度密切相關;從投訴類型來看,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占68.4%;建築施工噪聲次之,占24.1%;其後為交通運輸噪聲和工業噪聲。

                      生态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 楊龍:随着我國城市建設進程加快,人口密度增大,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工業、商業、建築施工活動頻繁,導緻噪聲源越來越多。長期以來,形成的居住與商業、工業等功能混雜,住宅距離交通幹線越來越近,也使得噪聲污染問題越來越明顯。

                      防治噪聲新科技

                      解決噪音擾民“老大難”

                      噪聲,是基于人體感受的主觀評價,隻要對人造成困擾、使人産生負面情緒,就會成為噪聲。為解決噪聲難題,生态環境部鼓勵進行技術研究和應用,有效控制噪聲污染源頭。近年來,一些噪聲污染防治新技術不斷湧現,産生了良好效果。

                      近段時期,經過西城區太平橋附近的北京市民,都會看到有個“大氣球”蓋在建築工地上。

                      實際上,這個“氣球”的用途很簡單,它隻是為了防治噪聲擾民和揚塵污染。

                      施工項目負責人 李久雙:噪聲主要是因為夜間出土,這個相當于在工地基坑的範圍之内,罩上了一個大棚,進行室内施工。

                      這個“氣球”的全名叫做基坑氣膜,是由高強度聚酯纖維膜材制成的,它長144米,寬74米,占地面積相當于1.4個标準足球場大小。由于它将施工機械全部罩進了一個密閉的空間裡,施工時産生的噪聲,就很難散發出去,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附近居民 牛戰津:以前噪聲大,現在那些聲音都消失了,噪聲一下就降下來了。

                      記者來到工地附近的居民家裡,已聽不到很大的施工噪聲。開着窗戶時,聲級計上顯示的聲音隻有60多分貝,而這,還混雜了周圍車輛行駛的聲音。

                      北京市西城區住建委四級調研員 王勇: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低了很多,特别是在噪聲方面,可以做到降低80%,在揚塵方面,可以降低90%的揚塵量。

                      在成都市中心的人民公園裡,每天都有一些廣場舞愛好者,現在,由于安裝了一套“智慧廣場舞系統”,廣場舞大媽大爺們再也不怕會産生噪聲擾民了。

                      這套“智慧廣場舞系統”,運用的是定向發聲技術,也就是将聲音控制在所需要的固定範圍之内,超出了這個範圍,廣場舞音樂就會大幅下降。

                      廣場舞愛好者:以前因為噪聲太大,各方都在給我們打招呼,說不能在這兒跳,太擾民了。現在随便我們怎麼弄,也不擾民,挺好的。

                      據了解,這樣的定向傳聲降噪技術,除了被用在“智慧舞場”,還被用在“智慧喇叭”“智慧商業娛樂”等多種場所。

                      發揮社會治理合力

                      完善監測系統

                      解決噪聲污染,除了運用“新科技”,更重要的是發揮社會各方的治理合力。生态環境部通過建設完善自動監測系統,已推動噪聲污染防治體系初步形成。

                      在“噪聲超标”的聲音提示下,深圳這處施工工地上的工作人員解除了噪聲産生的源頭。

                      這套“遠程喊停”的非現場監管執法系統,是深圳市剛剛建設完成的。它能獲取建築施工噪聲、顆粒物污染等實時數據,還能通過深度學習和視頻圖像識别等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别出相關的施工違法行為,第一時間視頻取證并“遠程喊停”。

                      深圳市生态環境局坪山管理局工作人員 李崖:進行警告喊話,對于喊不停的工地,第一時間通知基層環保所執法人員趕往現場進行控停,并将在線監控視頻直接作為證據,用于後續的立案處罰。

                      深圳市民 牟女士:之前周邊的施工工地發出的噪聲非常大,自從安了噪聲監管設備以後,我們這邊幾乎是聽不到任何聲音了。

                      按照《“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2025年1月1日起,全國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要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生态環境部鼓勵有條件城市,依托監測網絡建設噪聲地圖,對噪聲污染進行精準化管控。

                      江蘇省蘇州市是生态環境部确定的城市噪聲地圖應用試點城市。就在前不久,蘇州首批噪聲在線自動監測系統在常熟市投入應用,覆蓋常熟主城區的“噪聲地圖”已初步建成。

                      蘇州聲學産業技術研究院項目經理 徐秋玲:聲紋我們靠人耳可能很難直接判斷,在我們大數據平台,可以識别出來是公共汽車的聲紋類型。按照國家标準,針對5大類100小類的聲音,進行聲紋庫的構建,并且實現自動識别。

                      在“噪聲地圖”的加持下,無論是廣場舞、施工擾民,還是飙車炸街等,這些噪聲污染都能在第一時間内被精準捕捉,一旦超标還會觸發預警機制。通過這樣信息化、智慧化的管控手段,執法部門對噪聲污染實時監測,還能實現地圖的動态化展示。

                      生态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 楊龍:在科技、手段、措施方面,通過推動噪聲監測自動化、開展噪聲地圖應用來創新管理手段,來探索社會共治,下大力氣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

                      (總台央視記者 蔣曉平 楊小剛)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