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間地區生産總值邁上兩個萬億元台階;汽車産量、電子信息産值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開工建設成渝中線高鐵、川藏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聯動實施197項改革措施;35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川渝通辦”……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周年,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收官之年。
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快進鍵”和“加速度”。
如今,川渝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不斷壯大。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近8000萬台筆記本電腦、超1億台智能手機出自川渝;全國每7台汽車有1台産自川渝、超過五分之一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
“川渝兩地的産業合作越來越頻繁,産業協同發展正成為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亮點。”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大學實驗室及設備管理處處長鐘代笛說,兩省市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加快補鍊強鍊,成渝地區一躍成為全球前十的電子信息制造業聚集地。
汽車制造也是兩省市攜手打造的主導産業之一。雙方共建産業鍊供需對接平台,以建設“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作為牽引,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産基地,彙聚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超2000家。
“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兩地汽車産業加強協作,長安汽車三分之一的供應商來自四川,實現産業鍊上下遊的深度融合。”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川渝兩地地處内陸,但有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優勢,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等通道優勢,在汽車出口領域形成了“長闆”。長安汽車的出口銷量從2020年的8.2萬輛提升至2024年53.6萬輛,2025年将力争突破100萬輛。
如今,川渝兩地共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等四大萬億級産業集群;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集群被納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
“雙城經濟圈的建設促進了生物醫藥産業的集聚發展,形成了成都醫學城、重慶國際生物城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産業園區。這些産業園區資源共享、協同發展,降低了企業的研發和生産成本。”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說。
“我命由我不由天!”随着這句台詞火遍大江南北,《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第一名。這部“誕生”于成都的電影,采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段,成為雙城經濟圈科技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當成都的代碼與三星堆的青銅在銀幕上共舞,這不僅誕生了票房神話,更是在書寫數字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科技答卷。”全國人大代表、西南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董偉說。
如今,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全面啟動,西部科學城在重慶和成都兩地正式挂牌,中國(綿陽)科技城加快建設,重組形成了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
“成渝兩地已彙聚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雙城經濟圈正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國政協委員、重慶理工大學校長劉小康說。
憑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東風,成渝地區以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等為契機,協同打造數據要素集群,完善數字産業鍊條。川渝兩省市工業互聯網标識累計注冊量、解析量均突破380億個(次)。
兩省市還瞄準新賽道、新領域加強協作,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核技術應用等未來産業。2024年12月,重慶梁平至四川達州、綿陽北川的川渝首條低空短途運輸航線,以及“重慶至廣安”紅色旅遊低空線路開通。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網四川電力(廣安)連心橋共産黨員服務隊總隊長蒙媛幾次想體驗“打飛的去重慶”的感覺,卻始終一票難求未能如願。“換個角度看看生活了幾十年的美麗城市,我覺得特别好。”
自古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十幾年前,從好醫生集團西昌的生産基地運送藥材到成都,要經曆很多盤山公路,需要兩三天車程。更讓司機煩惱的是,持續的爬坡會導緻發動機高溫而引發汽車故障。“夏天打開水箱時,一不小心就會被沖出來的熱氣燙傷。”一位司機回憶說。
如今,天塹變通途,兩地全程高速,5個小時即可到達……
5年間,川渝兩省市建成鐵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條,每天兩地間人員往來超過100萬人次;實現成渝最快1小時通達,成渝至内江等節點城市半小時通達,成渝之間9分鐘開行一列高鐵,日均開行動車組數量增加到102對。
與此同時,川渝地區深入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線路輻射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的548個港口,中歐班列(成渝)累計約占全國開行總量的25%。
“女兒去年考上大學了,感覺我們一家都成為了新區建設的受益者。”家住四川廣安的老唐夫婦此前多年在外務工,如今成了川渝高竹新區内一家汽車企業的“藍領”,兩人月收入達到1萬元左右。回想起當年因為外出務工,兩個女兒成為“留守兒童”,老唐感慨“現在的生活滿滿都是幸福”。
川渝高竹新區,是首個跨省域共建的省級新區,開展了經濟區與行政區适度分離改革。高竹新區被賦予行政主體資格,統一79項稅費政策,激發了經營主體的内生動力。
5年來,川渝聯動實施了197項改革措施,經濟活力被激發,群衆的幸福指數飙升。
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得民心所向。
如今,“川渝通辦”覆蓋35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進一個門、辦兩地事”。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實現無障礙轉移接續,公立醫院161項醫療檢查檢驗結果實現互認。很多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實現跨省市共享。
“老百姓看病就醫實現了實時結算,共享兩地的優質醫療資源;川渝兩地戶口遷移,居民身份證換領,社保卡查詢、啟用、挂失、解挂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均可‘異地代收代辦’;企業還可以獲得川渝營業執照異地‘互辦互發’等服務。”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黃偉說。
川渝地區的環境也更加宜居,兩省市建立實施了環保督察聯動機制,PM2.5平均濃度總體下降,成立全國首個河長制跨省市聯合辦公室,長江幹流川渝段年均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平。
“川渝一家親。5年來,雙城經濟圈推動高品質的‘雙城生活’走進現實。”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彭靜深有感受。
風勁好揚帆,奮進正當時。
董偉認為,建議川渝兩地緊抓國家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機遇,在戰略任務接續、重大項目儲備等方面加強協同,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動力源。
“建議川渝地區的兒科醫療資源共享、科技資源共享、人才資源共享,把人才創新活力充分發揮起來、利用起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教授李秋說。
蒙媛建議,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川渝協同一體化發展,有效提升川渝兩地汽車核心零部件國産化率及本地配套率,推動川渝共建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
“成渝地區是國家戰略腹地、資源富地、區位要地。它既是‘一帶一路’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節點,又是長江經濟帶與西部大開發的結合地,更是發展高地。下階段雙城經濟圈建設将從‘物理疊加’縱深至‘化學反應’,一定會大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苟護生說。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中國經濟信息社記者餘蕊沈寅飛周聞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