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常州産改試點 為一線工人直通高技能人才鋪路 |
2024-09-28 21:17:26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編輯:潘曉明 |
常州6月26日電題:常州産改試點 為一線工人直通高技能人才鋪路 記者 唐娟 他的起點是一名每天與“苦、髒、累”打交道的一線熔煉工,而如今成長為一位敢于揭榜挂帥的高級工程師和企業兼職工會副主席。在江蘇省常州市,一項提升産業工人地位和技能水平的試點項目正在取得顯著成效。中車戚墅堰所材料工藝研發中心鑄造工、科研試制班班長張劍雲,他的蛻變故事,正是産改成效的生動體現。 “以前,别人喊我張工的時候,我的頭是低着的,因為我隻是個鑄造工人。現在大家喊我張工,我習慣擡頭應答了,因為我是高級技師、高級鑄造工程師。”張劍雲的自信來源于企業的産業改革,特别是戚墅堰所推出的“雙師型”人才培養機制。 中車戚墅堰所是江蘇省和中國中車産改雙試點單位,該所創新出台了“雙師型”人才培養機制,打破評審制度身份界限,制定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比照的參評制度,鼓勵具備條件的工程師考取技師職業資格,鼓勵高技能領軍人才申報工程系列職稱。 ![]() 1999年8月,張劍雲從常州鐵路機械學校畢業,進入中車戚墅堰所熔煉班工作。熔煉是高鐵關鍵零部件鑄造生産中最核心的環節之一,也是條件最艱苦的工種之一。通宵達旦的生産節奏、“灰頭土臉”的車間環境、動辄40℃以上的高溫……“雖然鑄造鋼鐵時溫度高達1500℃,車間熱浪滾滾,但每次破解難題的成就感總能讓我忘了工作的辛苦。”源于對工作的熱愛,張劍雲成為第一批申報“鑄造工程師”的技師。 “在現場答辯環節,完成了3分鐘的業績自述和7分鐘的評委提問,這是我人生中難忘的10分鐘。”張劍雲對參評的過程仍記憶猶新。 中車戚墅堰所将産業工人納入公司科研立項範圍,在科學技術、管理創新、質量攻關等獎項中,專門設置了“産業工人組”序列,為産業工人提供更為廣闊的舞台。張劍雲抓住這一機遇,主創科研項目《降低動車組鋁合金齒輪箱外觀缺陷報廢率》,獲得公司科技成果三等獎。“這是我第一次與技術人員一同上台領獎,在産改之前,這些連‘門兒’都沒有。”張劍雲說,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 2018年,以張劍雲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它是戚墅堰所軌道交通鑄造及金屬材料領域的專業工作室,承擔了軌道交通機械類關鍵零部件材料及制備工藝研發的重任,肩負着在傳統金屬鑄造領域鑄就“新質生産力”的曆史使命。張劍雲帶領團隊完成難題攻關項目18項,多個項目分獲常州市職工十大發明專利、十大科技創新成果、“五小”設計獎等榮譽,累計創造經濟效益5000餘萬元。實踐是最好的課堂,在難題攻關過程中,工作室人才隊伍水平也不斷提升。成員中3人成為“雙師型”人才,4人獲“全國鑄造行業技術能手”稱号,1人獲評“中車技能專家”,1人獲評“常州市企業首席技師”,1人獲評“江陰市十佳職工”。 随着産改縱深推進,在中車戚墅堰所湧現越來越多的“張工”。實現職位層級晉升的産業工人有1069人,實現職業技能等級提升的産業工人達358人次,産業工人持證比例為100%,培養“雙師型”人才50人,培養取得第二技能職業資格證書的“多能工”600餘人。同時,産業工人技術創新項目實現全面突破,經濟效益明顯增長。産業工人直接創效超9000萬元。其中,降本增效專項競賽累計收到合理化建議12323條,提案實施率達100%,創造經濟效益2900餘萬元。産業工人研制的高鐵齒輪箱跑合試驗台和城軌地鐵齒輪箱跑合試驗台成功走向市場,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另有3項産業工人技術創新成果順利實現産業化,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1000萬元。 2024年,張劍雲主動揭榜挂帥,帶領科研試制團隊深入高強度耐低溫風電鑄件材料、汽車渦輪增壓器錳氮鋼材料等項目,開啟新一輪面向未知的奮鬥。“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産力需要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支撐,我無比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這将令我倍感榮耀。”張劍雲說。(完) EUQOYFAGJGQADA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