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科普|吃了中藥為什麼會腹瀉? |
2024-10-03 12:13:09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編輯:潘曉明 |
你有喝完中藥就腹瀉的經曆嗎?原本隻是想去調理身體,結果一吃中藥就想上廁所,一天2、3次,甚至更多,很是尴尬。有人覺得這是身體在“排濕排毒”,是好現象,應該繼續服用,其實不然,服中藥期間發生腹瀉的原因很多,應對措施也各不一樣,不可一概而論,比較常見的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 寒藥緻瀉 服用寒涼藥性的處方時,一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就像有些人吃了生冷瓜果容易拉肚子一樣。寒涼藥導緻的腹瀉與三個因素相關:第一,寒涼藥的劑量。劑量越大,腹瀉越嚴重。以生石膏為例,其性大寒,是治療呼吸道感染的良藥,有患者每天用到60克,未發生腹瀉,但加量至90克就腹瀉了。第二,寒涼藥的療程。中醫治病利用的是藥物的偏性,藥的“寒”能消解病的“熱”,如果用藥後“熱”逐漸退了,那麼“寒”藥也要同步撤減,不然多餘的寒性就會傷及脾胃的陽氣。高熱的時候用60克石膏,沒有出現腹瀉,熱退了,繼續用到60克,就可能腹瀉。第三,患者的脾胃功能。脾胃虛弱者對寒涼藥更為敏感,平時稍微喝點冷水、吃些水果都會拉肚子,生病後用寒涼藥引發腹瀉的概率也比其他人高。 寒藥緻瀉,比較輕的,一天不過1、2次溏便,可以耐受,不必處理,等療程結束,腹瀉自然停止。若程度較重,每天解稀便3次以上,首先應該做的是減少寒涼藥物的劑量和療程,其次可以考慮加用溫脾祛濕藥來減輕腹瀉的程度。不過,大幅度減輕寒藥劑量,或者加入太多的溫熱藥,會使方劑的清熱療效明顯下降,調整處方時須避免矯枉過正。 第二種 “潤”藥滑腸 某些兼具潤腸作用的藥物也常引起腹瀉,如地黃、芍藥、當歸、桃仁、何首烏、肉苁蓉等。這類中藥以養陰、養血藥居多,是否引發腹瀉和個人體質相關,平素脾虛濕重者更易發生腹瀉。“潤”藥緻瀉多不嚴重,最輕的僅是“大便不成形”,次數也不增加,還是每日1次,無妨。稀便次數稍多的,每日2、3次,給日常生活帶來一些不便,換用功效相近但無潤腸作用的藥物即可;上文減輕藥量的辦法也适用于此。不過,不論更換藥物還是減少劑量都有可能降低預期療效。例如,須用生地黃、熟地黃滋補腎陰的,改用女貞子、旱蓮草後不腹瀉了,但效果總有不同。 部分病人在服此類中藥之初有大便溏薄、次數增多現象,未作調整,數日後身體自動适應,不再腹瀉,這種現象也比較常見。所以,當你判斷輕度腹瀉的根源是“潤”藥時,允許暫不處理,讓子彈再飛一會兒(觀察幾日再做決斷)。 第三種 飲食不當 有時候,中藥本身并不足以産生副作用,但飲食不慎可能疊加藥物的偏性,從而引發腹瀉。比如,在服寒性中藥的同時喝清涼去火的綠豆百合湯,好比“雪上加霜”,很容易讓人“一洩如注”。服湯藥時過食油膩、多吃水果、飲用牛奶也有滑腸之弊。因此,吃中藥時飲食最好清淡些,各種清熱去火的“食療方”也一律停下。 第四種 瀉藥緻下 中藥裡有專門的瀉藥,吃了本就應該腹瀉,腹瀉了病才能好,這在中醫學中被稱為“下法”。常用的瀉下通便藥有生大黃、番瀉葉、芒硝、蘆荟等,它們屬于“攻下藥”,目的是驅除病邪,體内有邪熱積滞時才可使用,用後大便增多、不成形,甚至出現水樣便,多是預料之中的正常情況。 須注意,“下法”用藥,中病即止:如果一天原本應該吃三頓藥的,吃了一碗就腹瀉了,餘下的兩碗就不要吃了。如果繼續服用,可能導緻瀉下過度——瀉藥緻下,雖屬“正常”,但瀉下無度是十分危險的,必須警惕。醫生在開具“攻下”藥方時一般都會叮囑患者如何煎煮、怎樣服藥以及出現腹瀉後的應對方法,務必謹遵醫囑。如煮藥前發現處方中有瀉藥,而醫生并未告知相關的注意事項,可通過遠程問診的方式尋求解惑(有些處方中瀉下藥的劑量較輕,一般不造成嚴重腹瀉,醫生可能不會事先叮囑患者)。若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腹瀉,則應立刻停藥,并及時就醫。 第五種 因病而瀉 腹瀉,作為常見的消化道症狀,很多疾病都可能有,腸道感染、食物中毒、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腫瘤、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等多種疾病都以腹瀉為主要症狀。 疾病導緻的腹瀉雖與所服中藥品類無關,但如果恰好在服中藥期間發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中藥的“副作用”。當腹瀉的發生與緩解呈現如下特點時,應考慮疾病緻瀉可能:其一,服中藥的最初沒有腹瀉,幾日後突然出現。其二,停服中藥不能使腹瀉緩解。其三,出現腹瀉相關疾病的其它症狀,如急性腸道感染者的發熱。一旦懷疑疾病緻瀉,須完善必要的化驗檢查,盡早明确診斷,給予對應的治療。在這些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中,最常見的是感染導緻的急性胃腸炎,除腹瀉與發熱外,多伴見惡心、嘔吐、腹痛,不難和中藥引發的腹瀉鑒别。 另有一種疾病,也以腹瀉為主要症狀,但不完全符合上述“因病緻瀉”的特征,該病名為“腸易激綜合征”,屬于功能性胃腸病。該病患者常伴焦慮、抑郁等表現,腹瀉的發生與情緒相關,也常因飲食、感染、服藥而誘發。對于腸易激患者而言,即便用藥沒有過寒、過“潤”之弊,也很容易出現腹瀉,腹瀉可在服中藥的初期就發生,停藥後雖一度緩解,但下一頓進食辛辣刺激後又可能發生。總之,該病腹瀉,看似與中藥有關,實則是疾病本身的典型症狀。 因病而瀉,雖非中藥所緻,但原來的處方也不可繼續服用。既然發生了新的疾病,處方也須随之調整。 以上五種情況,前三種比較常見,多加了解,有助于消除顧慮、完成既定治療。第四種情況,醫生在開處方時都會有特别說明,患者遵從醫囑即可。第五種純屬巧合,相對少見,但我們也須明白個中道理,不可誤以為藥物“副作用”而耽誤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回到文章開頭,我們再說說“排濕排毒”。“排濕排毒”是民間的通俗講法,與之相近意思的中醫術語是祛濕、祛邪。上述五種情況中,隻有“瀉藥緻下”是在通過增加排便有意識地祛除病邪——與“排濕排毒”稍稍沾點兒邊,其他四種情況下的腹瀉都不是預期的結果。所以,當腹瀉發生時,應盡快找出原因,合理處置,盲目“排濕排毒”實為不妥。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副主任醫師 孫玄厹 EUQOYFAGJGQADA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