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明十三陵計劃2030年前實現全面開放

                    2024-10-07 00:19:59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北京7月13日電 (記者 杜燕)2024明文化論壇13日在北京市昌平區開幕。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明十三陵景區将逐步擴大文化遺産開放範圍,到2030年實現明十三陵帝陵全部開放的目标。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7屆會議将明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寝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目前,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區供圖

                      明十三陵文物保護規劃區域大概是80平方公裡,區域面積内古迹遺存遍布。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副主任袁江玉表示,随着明十三陵的陸續開放,參觀者将走入更多遊覽空間,更能全面感受明代皇家墓葬群的整體格局。

                      記者了解到,本次計劃共分為三期,時間為2024-2030年,其中一期為2024-2025年,開放思陵、永陵;二期為2026年-2028年,開放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宮遺址;三期為2029年-2030年,開放獻陵、裕陵、慶陵。

                      明十三陵全面開放後,将采用現狀、标識、闡釋性等多種形式進行實物陳列展示,不僅包括古建築、墓葬、神道等文物本體,還包括建築遺址、神道等文化遺産要素,全面呈現十三陵完整營建曆程、明代皇家陵寝建築特征和明代皇家陵寝建築營造技藝等。

                      “我們還将通過網絡虛拟平台、無人駕駛旅遊車進行數字化展示,包括基本的遺産情況、價值介紹,交通信息、十三陵相關的曆史研究成果以及相關曆史文獻、檔案、圖像資料等等,全方位展現明文化的曆史與獨特魅力。”袁江玉稱。

                      明十三陵主神道是連接神路和各個帝陵的重要通道,“打通神道”将把全長7.3公裡的主神道和附近散落大小遺産點進行串聯。今後,還将開展十三陵外圍兆域邊牆保護修繕,建設景觀步道、景觀台,呈現曆史空間格局,更加宏觀地展示明十三陵整體輪廓,讓觀衆從更加廣闊的角度欣賞、了解明十三陵這座世界遺産寶地。

                      随着區域的不斷開放,未來,明十三陵還将逐步推進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利用珍貴世界文化遺産資源,實現陵村互動,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當地居民生産生活水平。根據各個帝陵的不同特點、曆史特征,設計更多文旅項目,從而使參觀、遊覽更加具體、更加生動,讓遊客體驗領略明文化,讓遺産保護促進深度文化發展。

                      當天的主論壇還發布了明文化文博旅綜合體設計征集方案。該項目位于昌平區十三陵鎮,周邊分布有豐富的文旅資源、商服資源及科研産業,如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銀山塔林、白浮泉址、八達嶺奧萊、樂多港、未來科學城、南口産業園等。項目面向全球設計機構、設計個人、設計團隊啟動設計方案征集,征集内容為項目運營策劃與功能業态研究、城市設計、重要節點設計,三個層次的工作内容要銜接融合、逐步細化,體現規劃方案的可細化性、可操作性和可落地性。項目設計方案的規劃設計要能夠構建與世界文化遺産風貌協調、山明水秀、綠城融合、形态有序、特色鮮明的花園城市。(完)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