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廣西宜州清潭村傳承百年孝道文化 家家戶戶挂家訓牌

                    2024-10-06 01:08:40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河池5月27日電(蔣雪林 林浩)“我家十口人,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共有四個孫子孫女,我都60歲了,我們家仍不分家,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廣西河池市宜州區石别鎮清潭村委副主任羅電龍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走進羅電龍的家,隻見家門口挂着一塊顯眼的家訓牌,上面刻着羅電龍一家的家訓:贍養父母,教育子女,創業緻富,勤儉治家,虛心治學,仁愛治德。

                    圖為羅電龍家的家訓牌。記者 蔣雪林 攝

                      羅電龍表示,一家十口人之所以能和睦相處,家訓家規起了很大作用。清潭村有着濃厚的孝道文化氛圍,家家戶戶門口都挂着家訓牌,村民以尊老愛幼為美。

                      羅電龍所在的清潭村清潭街,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在清潭街上,屹立着一塊百年“道德碑”(村民稱“村規民約碑”)。正是這塊百年古碑,教化孕育了清潭街尊老愛幼、鄰裡和睦、團結友善的純樸民風。

                      “道德碑”刻立于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農曆九月初一。石碑高約1.4米,寬約40厘米,上有碑帽。石碑三面刻字。雖曆經200多年風雨,石碑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見,早已成為清潭人的座右銘,一代傳一代,其蘊含的孝道文化已深深紮根于清潭人心中。古石碑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倡導村民愛父母講孝道。村規民約的第一條,就是“禁不孝不悌阻撓公事,犯者許衆公禀究治,嚴重者送官究治。”

                      “清潭村的孝道文化傳承了200多年,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清潭村第一書記田景芳介紹,清潭街建有清潭“節烈可風”牌坊樓。根據牌坊的銘文記載,在清朝嘉慶年間,有一芳齡17歲的吳氏女子嫁與清潭街的村民潘鳳城為妻,稱潘吳氏。婚後三年丈夫離世,潘吳氏侍奉翁姑,把獨女撫育成人,直到66歲去世,一生寡居46年,清白自守,從未再嫁。朝廷為表彰她忠貞節孝的美德,建“節烈可風”牌坊于清潭街官道橋頭,光照鄉裡,淳化民俗。

                      羅電龍介紹,清潭街從來沒有出現過潑婦罵街的現象。村民尊老愛幼,鄰裡相互關愛。街上原有兩位孤寡老人,村民經過開會讨論,決定讓兩戶生活較好的人家負責贍養這兩位孤寡老人,在老人百年之後可繼承他們的宅基地。這一做法使得孤老不孤,孤寡老人也享受親情關愛。

                      田景芳介紹,清潭街161戶人中,共有29個姓氏,居住着壯、漢、瑤、仫佬等民族民衆,雖姓氏繁雜,但村民和睦共處,民族相融。2021年清潭村被評為全國第二批基層治理示範村。

                    圖為羅電龍接受記者采訪。記者 蔣雪林 攝

                      羅電龍表示,清潭村在清朝嘉慶年間所立村規民約基礎上,細化規範了村規民約,建立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健全《村民公約》《紅白理事會章程》等制度,進一步革除陳規陋習,倡導節儉健康新風,廣泛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評選等活動,興起文明鄉風。2018年,26戶民衆無償拆房讓地,建成了一條5米寬200米長的清潭水邊街,使村民和遊客有了晚來散步遊玩的街道,也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要村民拆房子讓出宅基地,修建水潭邊的道路,一開始确實遇到了困難,村民一時間想不通,我于是帶頭首先拆了我家的房子。經過反複溝通,反複做工作,26戶村民最終無償将宅基地向後退5米,這條潭邊道路才得以修建。”羅電龍說。

                      羅電龍介紹,清潭村因有一口清潭而得名。村落依山傍水,泉水清澈見底,街道幹淨整潔。潭裡出産的泉水魚肉質鮮美,口感獨特,是遊人不可錯過的一道美食。然而,在開展環境治理之前,河裡也曾雜草叢生,污水橫流。2018年,清潭村啟動環境整理,經過治理改造,泉水變清澈,河岸兩邊安裝了白色條石護欄、太陽能路燈,鋪了兩米多寬鵝卵石水泥路,種上各種樹木花草,河道全部硬化。人在潭邊走,山青潭美,景色宜人。

                    圖為風景秀麗的清潭。記者 蔣雪林 攝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田景芳與清潭村的鄉親們已在謀劃村子的未來。清潭村文化璀璨,民風淳樸,是個古老的村鎮集市,有集市文化、孝道文化、非遺文化、詩詞文化、山歌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美麗的青山秀水,是清潭村發展旅遊的最好資源。田景芳表示,清潭村正在籌集資金,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旅遊項目,引導村民利用宜居宜遊的自然景觀發展民宿,讓清潭村這個傳統村落,聲名遠揚。(完)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