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甘肅“剛強兄弟”50餘載“拼”出綠水青山

                    2024-09-30 09:07:12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蘭州6月15日電 (記者 馮志軍)五六十年前,在甘肅定西市通渭縣一個幾乎看不見樹木的貧困山村,一場露天電影熒幕中“南方山綠水清、草木濃密”的畫面,深深刺激了20歲的許志剛和許志強這對雙胞胎兄弟。面對困擾村子幾代人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兄弟倆開啟長達56年的“栽樹人生”。

                      56年來,“剛強兄弟”義務種樹8萬餘株,400畝荒山變成了綠地,家鄉的房前屋後和山坡上都綠樹成蔭,他們實現了少年時夢想中的“綠水青山”,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對村裡水土流失治理也起了很好的作用,他們所在的榜羅鎮張川村許堡社如今已是通渭縣最美鄉村之一。

                      “經常有人問我們,當初為啥想着種樹,那個年代生活那麼困難,肚子都吃不飽,還想着種樹?也有很多人問我們,種一輩子樹,是咋堅持過來的?”今年76歲的許志剛回憶道,那時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種樹不僅能固土,還能有柴火燒,能建房子,一根椽也能賣兩三元錢,“要想發展,隻能栽樹、必須栽樹”。

                    6月上旬,“剛強兄弟”56年來義務種樹8萬餘株,400畝荒山變成了綠地,家鄉的房前屋後和山坡上都綠樹成蔭。南如卓瑪 攝

                      兒時的鄉村很少見到一棵樹,一場電影引發植綠夢

                      “我小時候的許堡社很少見到一棵樹,都是荒山、黃土,風一吹,刮起的黃沙裡看不到人影。遇上下雨天,黃土坡上淌起了黃泥湯,沖毀房屋,常常留下沒過膝蓋的爛泥。”今年76歲的許志剛回憶道,那時候是真的很窮,沒有柴火燒,修房子也沒有木頭。

                      許志剛說,到了冬天,風沙特别大,穿的單棉褲,錐心刺骨的冷,再遇上個極端天氣,既怕村口的甜河漲水,院落塌陷,又怕村後的黃土坡失陷,淤泥沖下來淹了村子。每次雨水沖刷過的地面,是一個個被稱為“窟圈”的暗坑,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他們曾目睹家人跌進“窟圈”差點喪命的場景,更加膽戰心驚。

                      20世紀60年代,在一次張川村放映集體電影時,20歲的“剛強兄弟”第一次在熒幕上看到南方的山綠、水清,樹長得那麼茂密,就開始想“下多大的苦,才能趕上人家的生活”。他們意識到要想改變環境、改變生活,隻有種樹。

                      “我們想過種一些南方的樹種,讓村裡一年四季都有綠意,當時村裡的老人跟我們說,南方的樹種在北方活不了,但我們覺得事在人為,總要幹一幹,試一試。”許志剛說。

                    6月上旬,“剛強兄弟”行走在少年時夢想中的“綠水青山”中。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從牙縫裡一分一厘“摳”錢買苗,在黃土塬為樹活找水

                      種樹,沒有樹苗怎麼辦?當時通渭縣最常見的樹種是白楊和榆樹,價格便宜,也容易生長,但“剛強兄弟”想種的松柏、雲杉、棕榈這些樹都需要從外地買,一棵樹苗要3元錢,在那個年代能買10斤白面。

                      “我們種地靠天吃飯,沒啥收入,家裡也沒啥值錢的東西,就養豬養雞,拿去賣點錢,雞蛋也能換點錢。”許志剛說,那時别人家一年到頭能吃上口肉,他們兄弟倆家裡一年四季養豬,卻沒吃上過一口肉,都賣了換錢買樹苗。一家4口人分到的12斤油也賣了錢去買樹苗。賣了馬駒的700元錢原本打算用來蓋房,也買了樹苗……

                      就這樣一分一厘,“剛強兄弟”從牙縫裡“摳”出來買樹苗的錢。村裡沒有樹,他們挑着擔子,走遍隴西、岷縣等周邊縣區,卻從未舍得在買樹的集市上吃一頓飯。

                      “記得那時候,夜晚的月亮格外亮堂,我們兄弟倆擔着樹苗子,走過一個又一個山崗,走回家,天就亮了。”“剛強兄弟”節衣縮食購買樹苗,堅持義務植樹,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喝上幾口罐罐茶,扛着鏟子、鋤頭上山,給樹松土、除草、修剪枝葉。

                      樹種上之後,澆水又成了大問題。在幹旱少雨的黃土高原,水是個稀罕物。那時候許堡社吃水都靠村裡的一個泉眼,水量不大,取水的時候要等在泉眼邊,一般兩三個小時才能裝滿一桶水。在那個人吃水都很困難的年代,極少有人把水拿去種樹。

                      為了不影響别人用水,“剛強兄弟”就在夜裡擔水,再把水一桶桶運上山,一個來回要20多分鐘。除了擔水,雨水是另一個水源。黃土高原的雨大多數時候下在晚上,兄弟倆經常在淩晨一兩點冒着暴雨出門,用土在樹邊圍上一圈,這樣能給樹存點水,讓它們活下來。

                    6月上旬,“剛強兄弟”在少年時夢想中的“綠水青山”中歇息。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嘗試五十多種樹苗,50載讓荒坡滿目綠色

                      “雲杉、側柏、油牡丹……隻要是在黃土地上能成活的樹種,我們都要試一試。頭幾年種的樹,活下來的很少,樹苗不是旱死、被水沖走,就是因為水土不服難以成活。”許志剛說,一個樹種不行,就換另一種,來來回回嘗試了五十多種樹;樹苗的成活率不高,就自己育苗,保持樹木活力。

                      “好不容易長的幹壯葉密,一場大暴雨過後,濕陷性黃土裹挾着樹苗沖走了。好不容易把淤泥清理掉後,樹從泥潭裡露出小樹梢,又一場暴雨徹底沖沒了。”時至今日,每當聽到打雷下暴雨,“剛強兄弟”還是很害怕,他們說這是種樹落下的心病。

                      在一次次嘗試中,“剛強兄弟”慢慢種出了經驗。後來,他們狠了狠心把家裡的10畝良田換成30畝荒坡。在日複一日的勞作中,松柏、雲杉、棕榈逐漸爬滿了家鄉的山頭,各種野生動物也開始變多了。

                      “我們村對面的山坡上,兒時沒有一棵樹。我和弟弟一人一塊地,從荒坡兩邊開始種樹,用了整整五十年,兩片地連成了一塊樹林。”許志剛表示,通渭縣山大溝深,陡坡地多,能種樹的地方還有很多,隻要活一天就一直種下去,“隻有滿目的綠色,才讓我們心裡踏實、心裡高興”。(完)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