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08 14:13:04 來源:網絡
涼山6月6日電 (單鵬 王鵬 湯雁)“三夏”時節,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德昌縣麻栗鎮的梯田一片忙碌景象。稻田裡,農民們戴着草帽抵擋烈日,彎着腰熟練地插秧。很快,一株株水稻秧苗整齊填滿了稻田。
涼山州德昌縣位于四川安甯河流域。近年來,四川加快将該省西南部的安甯河流域建設成為“天府第二糧倉”。作為金沙江二級支流、雅砻江一級支流,安甯河流域是四川農業生産條件最優越的區域之一,擁有四川第二大平原——安甯河谷平原,是打造“天府第二糧倉”的天選之地。
涼山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晝夜溫差大,所産水稻米質優良。德昌盛産德昌香米,曆史上德昌香米曾作為貢品,因此又名“德昌貢米”。德昌香米蒸煮粥、飯,松稠較軟,色香味俱佳。種植水稻是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之一,今年58歲的村民馬映春在麻栗鎮種植水稻已有多年,她表示,目前種植水稻的,既有附近村莊的漢族居民,也有從二半山區遷下來的彜族老鄉:“大夥住在同一個村裡,生活習慣相互影響。在我們帶動下,原先以放牧為主的彜族老鄉也開始學種水稻。”
據德昌縣麻栗鎮黨委書記馬濤介紹,受制于技術條件,德昌香米曾經的畝産隻有300斤左右。2020年5月,袁隆平院士團隊來到德昌攻關高産的超級雜交稻。在袁隆平院士團隊技術幫扶下,德昌香米産量也實現了大幅提升,在2023年畝産突破了1000斤,“目前這項技術正在農民中推廣。”馬濤表示。
為幫助農民增收,德昌縣做大水稻“文章”。2023年10月,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高産攻關項目在這裡實現了超級雜交稻單季畝産1200公斤的項目攻關目标,創造了平均畝産1251.5公斤的世界紀錄。與此同時,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專家團隊就地轉化科研成果,開展優質稻種種植、稻漁生态種養示範等項目,幫助當地老百姓增産創收。除了安甯河谷平原的“遍地稻花香”,在涼山大量的二半山區和更高海拔的土地上,還有玉米、小麥、荞麥、大豆、油菜等豐富的糧食作物正擴面增量。
在發展水稻的同時,德昌加快畜牧業發展。該縣引進的德昌巨星智慧生豬養殖園區項目目前已建成投用。該項目總投資超過20億元,是一個集飼料生産加工、仔豬繁育、生豬飼養、糞污處理、有機肥生産為一體的大型生豬養殖園區,每年将為市場提供優質豬肉8.4萬噸。
德昌巨星智慧生豬養殖園區從開工建設到建成投運,為居住在附近村莊的各族民衆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德昌巨星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蔡建國介紹,項目建設面積有80萬平方米,在建設過程中,項目每日用工量達2000餘人,基本實現了附近村莊每戶有1至2人在項目上務工,“有一個家庭有三個人在項目上幹活,三年時間掙了幾十萬元。項目投運後,還有56名彜族青年在這座現代化養豬場做管理或後勤工作。”
德昌一年四季都出産應季的優質水果。每年,德昌出産的枇杷、草莓、桑椹、金桔、藍莓、葡萄等水果銷往全國各地,廣受好評。在涼山州德昌縣樂躍鎮高豐村,依托枇杷種植,該村村民告别了過去捉襟見肘的日子,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路,戶均年收入超10萬元。2023年,高豐村枇杷種植面積達2300畝,産值超過2000萬元。
高豐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再平回憶說,2005年,高豐村村民幾經輾轉邀請到四川省農科院專家謝紅江到高豐村考察枇杷種植,專家調查發現這裡光照水源充足,土壤也非常适合種植枇杷。作為村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包括楊再平家在内的40戶村民開始探索枇杷種植之路。起初,大部分村民對發展枇杷産業并不看好。直到2009年,有村民通過出售枇杷掙了5萬多元,畝産效益比傳統農作物高近10倍,才有越來越多村民加入枇杷種植行列。
多年的枇杷種植經驗,加上專家定期技術指導,高豐村的枇杷種植技術基本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成熟體系。對于周邊前來“取經”的農戶,村裡也不吝啬,免費教學,傾囊相授。在高豐村示範帶動下,周邊紅星村、群英村等村的村民也開始種植枇杷。
近來,53歲的高豐村村民李關秀忙着給枇杷樹定枝。她告訴記者,家中6畝地共栽種了300多棵枇杷樹,年收入在15萬元至17萬元之間,而以前種植蔬菜,年收入僅有2萬元至3萬元。“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到哪裡去了!”她爽朗地笑言。
農牧業提質增效,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中,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涼山的鄉土大地上,處處煥發着勃勃生機。2019年12月,德昌縣施行行政區劃改革,撤鄉并鎮,附近山上的彜族村寨被劃入高豐村。李關秀說,合并以後,大家教會了彜族村民種枇杷,共同緻富,李關秀感慨說,雖然村裡大部分人是漢族,“但是跟彜族同胞處起來就像姊妹弟兄。”(完)
FDSFDFSWQEWQEQHE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