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西行漫記 壯麗詩篇|“扁擔運動會”傳承數十載

                    2024-09-30 00:34:59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編者按: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陝西、甘肅、青海、甯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舉辦的“砥砺奮進七十載 奮楫揚帆新征程——從南泥灣到兵團”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展現當年三五九旅進疆沿線各省區自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的巨大變化,記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砥砺奮進70載的壯麗曆程。

                      位于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塔裡木大學有個傳統——每年學校運動會上都以扁擔接力賽作為壓軸。這樣的傳統與塔裡木大學的創建史密不可分。在塔裡木大學校史館,衆多的“陳年”展品,訴說着同樣的建校故事,見證着胡楊精神在這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沙漠學府”應運而生

                      進入塔裡木大學20世紀80年代遺留下來的綠色校門,穿過裝飾着“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紮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矗立着王震将軍雕塑的紅色廣場,塔裡木大學校史館緩緩迎來。

                      校史館進門處的《塔大賦》,讴歌着塔裡木大學的光輝曆程。二樓浮雕上雕刻着建校之初師生們一邊勞動、一邊開展教學的場景。展館牆壁上的六幅校門照片,訴說着塔裡木大學的發展變化。

                      1958年9月,農一師黨委研究決定在塔裡木河上遊阿拉爾墾區建立一所農業院校,并定名為塔裡木河農業大學。10月,在塔裡木河源頭、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的一片胡楊林中,塔裡木河農業大學應運而生,成為“沙漠學府”。當時,學校校門僅由幾根胡楊木組成。

                      1960年3月,當時的農墾部部長王震來校視察,提議把農業大學改為農墾大學,并親筆題寫了“塔裡木農墾大學”校名。2004年,塔裡木農墾大學更名為塔裡木大學。

                      建校初期,學校僅有19名老師和500多名學生。師生們在萬古荒原上開荒造田,治沙治堿,伐木脫坯,邊勞動邊建校。他們住地窩子、睡紅柳床,白天修建學校,晚上在胡楊林裡開起課堂,把教室安在胡楊林、黑闆挂在樹幹上、書本放在膝蓋上。“天當房,地當床,田野當課堂;手拿筆,肩扛鋤,大地寫文章。”這是當時師生們艱苦奮鬥的真實寫照。

                      扁擔長跑傳承至今

                      塔裡木大學校史館建于1999年,并于2018年學校建校60周年之際升級改造。

                      塔裡木大學黨委宣傳部校園文化管理科科長李丹丹介紹,校史館展出面積1100餘平方米,分為“峥嵘歲月”“初心不改”“薪火相傳”“為國育才”“砥砺奮進”“紮根邊疆”“為黨育人”“獻身邊疆”“展望未來”9個篇章,以學校六十多年來的發展曆程為脈絡,貫穿了學校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的曆史及成效。

                      校史館内展示着塔河農大創刊詞、章程、1958年教員名冊、沙漠辦學場面等老照片,以及草帽、鋤頭、鐵鍁等辦學工具。它們無聲傾訴着塔裡木大學建立初期半耕半讀、艱苦奮鬥的場面。

                      展廳内的小提琴、鋼琴、手風琴、都塔爾、革胡等樂器,以及牆壁上的運動會舊照,反映出建校初期條件雖然艱苦,但師生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飽含着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image.png

                      其中一張學生們挑着扁擔在跑道上奔跑的照片,格外引人矚目。這張舊照生動再現了建校之初師生們在簡陋的跑道上,以他們日常勞作使用的扁擔為工具開展運動會的動人場景。後來,塔裡木大學保留了扁擔接力賽傳統,并将其作為壓軸項目,以此讓師生銘記建校之初的艱苦生活,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教育教學環境。

                      胡楊精神生根發芽

                      在校史館“薪火相傳”展廳内,幾株胡楊雕塑高高挺立,象征着胡楊精神在這裡生根發芽。

                      “塔裡木大學校史館作為胡楊精神傳承與踐行的一張名片,每年新生入學、新教師入職時,他們都要走進校史館接受開學‘第一課’和入職‘第一課’,讓他們感受建校之初師生們艱苦奮鬥、半耕半讀,在亘古荒原上戰天鬥地、勞動建校的感人故事。”李丹丹說。

                      她表示,學校以胡楊精神為主題,開展胡楊文化藝術節等格調高雅、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每年學校組織萬名師生“三下鄉”深入基層,在志願服務、社會實踐中感受胡楊精神、踐行胡楊精神,了解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勵志紮根邊疆、奉獻邊疆。

                      “每年,塔裡木大學都有大批師生深入基層,開展社會實踐、科技服務、推普教育、文化惠民等工作。師生們把論文寫在南疆大地上,把溫暖送到群衆心坎裡,比如,我們的‘小胡楊教育幫扶團’,他們與基層學校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李丹丹說,“同時,學校成立了合唱團、歌舞團,他們在表演、排練紅色歌曲、歌舞劇目時也會融入兵團精神、胡楊精神、老兵精神。”

                      莘莘學子紮根邊疆

                      近年來,塔裡木大學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200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17年成為“教育部創新創業示範高校”,201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19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21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如今,塔裡木大學已成為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農、理、工、醫、文、管、經、法、教育、藝術、曆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

                      建校以來,塔裡木大學培養畢業生8萬餘人,莘莘學子紛紛紮根邊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這是用人單位對塔裡木大學畢業生的普遍評價。

                      同時,塔裡木大學校堅持開放辦學,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與國内外高校及科研機構加強合作交流。

                      近年來,塔裡木大學校史館在引導在校學生響應國家号召、服務邊疆發展、面向“一帶一路”的同時,吸引了大量區内外黨員幹部、青年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學習。李丹丹介紹,僅去年一年,學校就接待了1200多場來訪活動。(中國網)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