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嫦娥六号如何“月背挖寶”

                    2024-10-06 04:42:53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 作者:陳贻澤 編輯:潘曉明

                      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準确着陸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5月3日,長征五号遙八運載火箭搭載嫦娥六号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探測器發射入軌後,先後經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着陸下降等過程。

                      為了讓嫦娥六号順利開展“蟾宮探寶”,科研人員在技術上進行了一系列精巧設計,通過精準定位着陸區、為嫦娥六号探測器配置多個敏感器、設計有緩沖功能的“着陸腿”等,确保其在月背平穩安全着陸。

                      此前,人類的月球“挖寶”旅程都是在正面進行的。相比2020年實現月球正面采樣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務,嫦娥六号任務在鵲橋二号中繼星的支持下,實施首次月球背面采樣并返回,工程創新多、風險高、難度大,需突破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樣、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

                      在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月球背面月壤的内驅力、承載力都高于月球正面的月壤,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采樣環境的不确定性和采樣難度。

                      月背“挖寶”到底怎麼挖?“此次月背采樣是先鑽取後表取,一次鑽取多次表取的方式,提高了采樣的可靠性和多樣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金晟毅介紹,兩種采樣方式的側重點各不相同。鑽取需要采集一定深度的月球次表層樣品,讓樣品種類更為豐富。鑽取采樣裝置有外鑽杆、取芯管和取芯袋三層結構,當鑽頭向下鑽進時,取芯袋也會跟随着取芯管向下運動,而鑽取到的月壤則會被頂進袋内,整個過程就像“穿襪子”。而表取采樣則是在一片區域裡進行多次采樣,主要采樣目标是月球表面的風化層樣品。兩種方式實現的技術途徑、采集的月球樣品種類不一樣,科學價值也不同。

                      從采樣時間看,嫦娥六号的月面采樣時間相比嫦娥五号要少幾個小時,這主要歸功于智能采樣技術。金晟毅表示,嫦娥五号采樣的每個過程都需要地面發送指令,再讓機械臂去執行相應的動作。而嫦娥六号則采用了智能化采樣技術,一部分固定動作交給探測器去執行,實現近端閉環控制,有效減少了與地面交互的環節,提高探測器的預見處理能力,有效縮短采樣時間。

                      6月6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與軌返組合體完成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将樣品容器安全轉移到返回器中,這是我國航天器繼嫦娥五号之後,第二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順利回家。

                      實現月球樣品“快遞”回地球的過程,需要上升器與軌返組合體進行一場“雙向奔赴”。其中,由于需執行地月往返、轉運樣本等任務,軌道器要與其他艙/器進行多次分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李天義介紹,上升器從月球背面起飛進入環月飛行軌道後,先後經曆4次軌道調整,上升器于軌返組合體前方約50公裡、上方約10公裡位置時,軌返組合體通過近程自主控制逐步靠近上升器,完成軌道交會。緊接着,軌道器配置的3套K形抱爪對準上升器連接面的3根連杆,通過将抱爪收緊實現兩器緊密連接,專家稱這一過程就像是運動員用手握住接力棒的動作,最後精準完成交會對接。

                      完美實現“太空牽手”後,裝載着月球背面樣品的容器從上升器被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而軌返組合體将環月飛行,進行地月轉移,在地球附近返回器攜帶着月球樣品穿越大氣層,最終着陸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 EUQOYFAGJGQADA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