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心智觀察所,作者心智觀察所
►文觀察者網心智觀察所
在精心布置的表演舞台下,美國馬赫工業公司(MachIndustries)近日意外地成為了喜劇主角。
這家被視為明星的美國軍工初創企業,在最新宣傳片中高調展示了其垂直起飛巡航導彈制造過程。畫面顯示,這個獲得美國陸軍應用實驗室青睐,号稱将颠覆連級部隊作戰方式的垂直起飛巡航導彈,竟赫然搭載着一台來自中國的玄雲SW800pro渦噴發動機。
美方企業最新宣傳片中高調展示了其垂直起飛巡航導彈制造過程
這出鬧劇不僅讓馬赫工業顔面掃地,更引發了外界對美國制造業基礎的再度審視。
馬赫工業,曾是矽谷投資圈的寵兒,由紅杉資本華裔合夥人、畢業于北京順義國際學校的斯蒂芬妮·詹(StephanieZhan)一眼看中,成為紅杉投資美國國防初創企業的第一單。
公司創始人伊森·桑頓(EthanThornton)深谙如何取悅五角大樓的藝術,甚至在公司總部懸挂了一個巨大的計時器,煞有介事地倒計時台海沖突的爆發時刻——這種近乎戲劇化的表演,無疑是為了彰顯公司對美國"戰略競争對手"的關注度。
然而,正如樸素的社會直覺告訴我們的,會說不一定會做,一個人往往很難同時做到善于包裝又善于幹活。
為桑頓拉來大筆投資的革命性氫動力技術藍圖,在工程研發過程中事故連連,最終不得不推倒重來。面對故事講不下去的窘境,公司急需在短時間内拿出成果,于是就有了号稱14個星期從圖紙飛上藍天的垂直起飛巡航導彈項目,顯然,這樣的開發節奏是與美國國内小航發供應商洽談簽約訂貨所無法滿足的,海淘中國發動機拼裝無疑是唯一的辦法。
這尴尬的一幕,不僅暴露了馬赫工業本身的“草台班子”底色,也折射出某些美國軍工初創企業的共性特質。
這些仿佛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西海岸硬科技創業極客,在美國政府的"複制者計劃"(Replicator)等國防項目巨額資金誘惑下,正快速演進為一個新的“軍工複合體”,但這些企業能否真正做到"言行如一",交付符合其宣傳的産品,卻是一個大問題。
心智觀察所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省海關數據的追蹤分析,揭示了一些頗具諷刺意味的事實:
對于小渦噴、航空活塞機這些兩用産品,以俄烏沖突爆發為分水嶺,中國産品出口量的确有迅速增長,而且與很多“有良心的知識分子”想象截然不同,最大出口目的地并非俄羅斯或者烏克蘭,而是美國,位于第二位的則是英國。
以美國為例,其從中國進口小航發在最近幾年堪稱井噴,2021年全年進口尚不到100台,和往年水平相近,主要是滿足其國内的動力航模玩家需求。可2022到2024這三年,美國平均每年自中國進口小航發數量飙升到了1800台以上,2022年8月,甚至有注冊地位于上海的貿易商,一次性通過零包方式向美國出口4600台大馬力航空活塞發動機。
與之類似的還有英國,從2021年及之前全年進口十幾台的水平,飙升到過去三年年均進口600台以上。
增長的需求從哪裡來,讀者盡可自行推理。
這一現象不禁讓人發出疑問:"美國夢,中國造"到底是玩笑還是現實?
對于追求通過無人自主武器系統重新确立軍事霸權的美國新軍工複合體而言,小型航空發動機暴露的短闆或許隻是冰山一角,甚至于已經可以算是最小的問題。畢竟,美國本土仍有惠普、威廉斯、TDI等活躍的無人機、導彈用小航發供應商。
然而,當我們将視線轉向更廣闊的新興無人自主平台,例如四足機器人和雙足機器人,問題的嚴重性就更加凸顯—這些平台的關鍵核心部件如作動器等,幾乎完全依賴于中國制造,業内人士戲稱,99%的該賽道美國初創公司,隻能制造一個炫目的殼子。
美軍其他高超音速導彈項目進展也不順
這種依賴性反映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長期以來,美國在追求高附加值産業的同時,逐漸放棄了對制造業基礎的維護與投入。當矽谷的創業公司們滿懷雄心地描繪未來戰場藍圖時,他們卻發現實現這些願景所需的基礎零部件供應鍊已遠在太平洋彼岸。
在美國國防戰略越來越依賴無人自主系統的背景下,這種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無疑構成了阿喀琉斯之踵。馬赫工業隻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它,我們得以窺見美國軍工體系面臨的更廣泛挑戰。
從更宏觀的地緣政治視角來看,馬赫工業的"玄雲事件"揭示了當前全球制造業格局與大國博弈之間的複雜互動。
随着戰略競争的深入,美國政府一方面試圖通過各種政策手段重振本土制造業,另一方面又積極推動"友岸外包"等戰略,試圖構建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鍊網絡。然而,現實卻是:在軍工領域的諸多環節,美國企業仍在大量采購中國制造的零部件。
這種矛盾狀态反映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美國可以在政策文件中描繪"去中國化"的宏偉藍圖,卻無法在短期内填補其制造業體系中的巨大空白。更諷刺的是,那些最積極響應政府号召、以對抗中國為己任的軍工初創企業,往往是對中國制造依賴最深的群體之一。
馬赫工業的鬧劇終将落幕,但它所揭示的問題卻值得深思。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任何國家試圖完全擺脫國際分工、構建自給自足的國防工業體系,都将面臨巨大挑戰。
對美國而言,重建制造業基礎不僅需要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更需要時間積累和現實主義态度。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國家安全與經濟效率、政治理想與市場現實,将是一道難題。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制造業較量中,最終的勝者或許不是那些靠資本運作和包裝營銷取勝的"明星企業",而是那些腳踏實地、專注于核心技術突破的實幹家們。
可是今天的矽谷名利場中,還能找到這樣的人麼?
雖然說現代軍隊應該注重人才培養,“甯可人等裝備,不能裝備等人”,但如果等的時間太長了,那說明肯定什麼地方出了大問題——美國陸軍“暗鷹”高超音速導彈就面臨這樣的麻煩。美國《防務新聞》27日稱,“暗鷹”導彈的服役時間再度推遲到2025财年年底。但諷刺的是,早在2021年10月美國陸軍就宣布交付了除了導彈本身以外的全套設備,并吹噓要利用這些設備練兵,以确保導彈服役後能盡快形成戰鬥力。
結果呢,美軍高超音速部隊拿這些空箱子練兵,一練就是4年……搞不好練明白的士兵都退役了,“暗鷹”導彈還沒有交付呢。
2021年10月,“美國陸軍完成對首支高超音速能力部隊的設備安裝,隻是少了導彈本身”的名場面
《防務新聞》稱,五角大樓原計劃在2023年讓美國陸軍第1軍第17野戰炮兵旅第3野戰炮兵團第5營——對,就是2021年率先接受“暗鷹”發射裝置的那支部隊進行實彈發射測試,但因為種種原因,2023年計劃的三次試射都取消了。
美媒報道截圖
2019年,美國海軍和陸軍聯合推進“通用型高超音速滑翔體”項目,美國陸軍在其基礎上發展的就是“暗鷹”導彈,而美國海軍配備的同型導彈被稱為“中程常規快速打擊”導彈。該導彈屬于典型的助推-滑翔類高超音速導彈,由火箭助推器和無動力的助推-滑翔高超音速飛行器組成。美國陸軍吹噓,“暗鷹”的最高速度可達17馬赫,最大射程為2775公裡,它結合了極高的速度和機動性,可以在沖向目标時機動變軌,由此會給防禦方帶來嚴峻挑戰。
嗯,高超音速導彈的威力我們已經很清楚了,不用美國陸軍多費口舌,老司機更關注的是,這種被五角大樓用來“反制中國”的撒手锏武器,到底啥時候能用?美軍不是吹噓,“暗鷹”導彈可以“從關島發射後數分鐘内打擊中國大陸”嗎?
現在看來,美軍很愁。
“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的硬件設備
老司機大概查了一下,原先2019年啟動該項目時,五角大樓認為助推-滑翔類高超音速導彈技術相對較低,再加上又是集結了美國海軍和陸軍的技術力量聯合研制,因此計劃是在2023年開始部署——在此之前的2021年10月,“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第一批硬件設備就在華盛頓州劉易斯·麥科德聯合基地交付,包括一個操作中心、4個發射裝置以及運輸它們的卡車和重型拖車。當時《防務新聞》嘲笑稱,“美國陸軍完成對首支高超音速能力部隊的設備安裝,隻是少了導彈本身。”
結果沒有想到的是,2023年“暗鷹”導彈多次試射推遲後,美國陸軍将其服役時間改到了當年年底,随後又改到了2024年。但盡管2024年5月和12月,該導彈成功進行了兩次測試,但美國陸軍如今宣布,“暗鷹”導彈的服役時間又推遲到2025财年年末(2025年10月之前),至于未來還會不會繼續推遲,美國媒體也不敢打包票。
在美國政府效率部的強大威懾下,美國陸軍得給“暗鷹”高超音速導彈項目的屢次推遲找個說法啊。報道稱,接受采訪的美國陸軍官員表示,通常高超音速導彈的開發需要10年時間,而“暗鷹”導彈的服役時間雖然已比原計劃推遲了兩年,但研制總共不過才用了5年多,言下之意就是其實再拖個兩三年也是有理由的……
當然了,從料敵從寬的角度出發,還是需要正視美國高超音速導彈的威脅。如前所說,就性能上看,無論是美國陸軍的“暗鷹”導彈還是美國海軍的“中程常規快速打擊”導彈,它們都屬于技術相對較低的助推-滑翔類高超音速導彈,但考慮到“暗鷹”導彈超過2000公裡的實際射程,一旦它們正式服役,五角大樓将獲得一種性能可觀的全新中程打擊武器,可以填補美軍當前中程打擊力量的空白。就現有的資料看,該導彈采用機動部署,可以利用運輸機或船隻快速運輸,作戰模式與美國部署在菲律賓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類似,但威力要強大得多。
因此研制對付高超音速導彈的攔截手段,正在變成越來越現實的考慮。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乾嘉筆記叙錄與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9YJA751039)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許大為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内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号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标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